中国真的难出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艺术家吗?

艺术不是独立于政治的,艺术本身就是政治。

在中国重新主导国际秩序之前,西方不可能允许异己的意识形态持有这件武器。这一点,你们去看看西方追捧的华人艺术家是些什么套路就知道了——那是一种精心选择的结果。

中国主导国际秩序之后,世界才会开始看到中国的新艺术秩序。

到时候会是西方人要开始学中国的艺术概念。是ta们要阅读大量译著,去研究“矜”、“雅”、“空”、“幽”到底有什么英语无法翻译的含义。

因为到时候不雅的车型在墨西哥都不大好卖。

作为观众,要保持耐心。

作为艺术家,有心的话可以考虑争一争新宗师的位置。


有人可能误认为这是在“控诉西方的文化霸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只能说这是文化艺术的一种特殊的内在属性。文化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社会活动的“配套设施”,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标准”、“运营成本”问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制造商、消费者要适配一个共同标准才能达到最高的效费比。

而这个共同标准很容易就会被锁定在“胜利者的标准”身上。你和它兼容、使用相同的逻辑、概念、术语,那么你就很容易在它的评价体系里得到系统评估,得到一个泛市场价格。

举个例子,中国的白酒——例如茅台、五粮液——按照中国酒文化的估价和按照欧美酒文化的品鉴标准来估价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定位。

这就导致了茅台基本不会寻求出口,也基本不会有国际买家来求购。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的书法、绘画、工艺品这些经典的艺术领域一样存在。

要欣赏这些东西,基本上你要先学中文,唐诗宋词不说三百首,少说也要老老实实背个十首八首,不然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就只剩“异域风情”。

“异域风情”能撑起的估值和这些东西的真实价值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问题是,不是世界人民不肯接触第二文化,但是换了你是墨西哥人、阿拉伯人、伊朗人,你要学第二外语,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为什么不会优先学习胜利者的语言、先看懂希腊罗马神话、先背莎士比亚?

受众必然优先选择国际秩序主导者的语言,这不是歧视,而是经济理性。

而这个经济理性已经保证了“世界级艺术家”只有先归化到这个秩序内才能和被这个秩序事先调制好的观众沟通,

这些观众会客观上强制艺术家适应ta们的心理预期和既定的价值评估体系。

如果你“成功”了,那么几乎不可能是因为你够中国,而只能因为你够“世界”。

你必须让观众的经济理性驱使ta们先给与社会经济的必要主动承担学习语言、典故等等共同文化基础的成本,然后才有人可能产生真正基于你的文化的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

否则,你迈出第一步就要先抛弃中国文化。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拿中国元素做一点装饰,西学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中国一旦在经济上甚至军事上取得对美国的无可质疑的优势,成为世界资本和市场的中心,学习中文、理解中国文化就会成为新的全球化基本要求,到时候你自然会看到各种天才来写马尼拉绝句,酿马赛大曲,看到全球各地涌现八极拳法理论、截拳道高手统治八角笼。

这是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