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是否扼杀了个性?

校服、统一发型、统一用具这些,尤其是公立学校的这类设置,有个不常明言的、但是却是根源性的用意——尽可能消除同校学生乃至于整个青少年阶层间的阶级差异,避免在青少年期间就出现过于严重的阶级身份意识。

这是在为平等社会、平民社会提前铺路。

所谓的“个性化”,为了避免他人轻易模仿,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奢侈化。均衡满足所有需求的设计,成本越受限,则选择越少。只有投入更多成本,才能兼容更多的方案可能性。这是设计的基本规律。

展现个性,前提是与之匹配的定制能力,而定制能力直接与经济资本、知识资本挂钩。换句话说,“个性化外观”常是阶级身份的直接具像化。

这是在保护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子弟,避免给ta们造成沉重负担,也是在延缓社会阶级意识分化的危机进程

学校实际上是不同阶级出身的青少年彼此接近平等交往、形成感情关联最重要的平台。

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公立教育才设置得如此的令富裕阶层不满意——

一方面几乎不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以确保最大比例的中上阶级子女会进入公立教育系统,与中下阶层青少年从小交往。

另一方面,在公立教育里,在大量补贴降低学费的前提下,按照中间甚至偏下的标准来设计学生的着装、用具、餐饮标准,近乎于无视了富裕阶层对这些物质条件的需求,强迫ta们的子女去适应中下收入家庭子女的生活、学习水平。

这其实是一个事关国本底层决策。除非中国整体国家定位转向已发展国家——也就是中等收入家庭已经普遍相对富裕,且低收入家庭也可以得到足够财政补贴——否则大家一起穿难看到尴尬的运动服这件事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青少年阶段,所有人都要向中下收入水平看齐。

这是从根源上保证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不是学生们觉得好不好看这样的小事——所以教育部门才会在这个问题上如此强项——随你们怎么吐槽,基本当作没听见。

说实在的,这是为你们好。如果不做这样的限制,大概到大学毕业时,富裕阶层的子女将普遍的、习以为常的、熟练的把中下阶层子女看做“另一类人”,犹如有种姓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