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网友普遍轻视印度?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印度本身的问题。

而是人喜欢用“轻视”作为一种报复“自尊(ego)受损”的还击手段。

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我受了伤,我要报复你,同时还要修复我的伤口。成本最低、最趁手的手段,就是报以轻视。

通过将对方低贱化,就能将对方的攻击无效化——低贱、愚蠢之人的意见,自然就没有什么威力了,同时还可以很自然的造成伤害,形成报复效果。

这个回应既廉价,在心理上又立竿见影,所以备受青睐。

而为了使得低贱化有效而寻找的种种依据——虽然的确很可能是事实——只是实施这个策略的必要工具,其实是次要的。

当你想要将对方低贱化、非理性化,总是可以很轻易的找到各种事实来作为依据的。因为人类本身就远远不是完美的理性动物,要寻找错误——哪怕是充满荒谬感的低级错误——无论对什么对象——都是非常容易的。

这也是这个手段成为最受欢迎、最常见的现象的原因。

在下意识状态下,人总是循着最廉价的手段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是人的一种客观属性。

这种下意识的默认策略,很能帮助人在智力、阅历没有充分发展,难以进行深入思考的阶段帮助人自动的保持最低限度的安全、最起码的互动能力。

就像“一概右转”这么简单的策略就可以帮助你走出大部分的迷宫一样。

但是,这个策略其实有个天然的有效期——就是只管到性成熟、能生下第一胎为止。

一旦你完成了生殖使命,这个策略从数学上就没有充分的必要继续保护你了——就没有更大的演化动力来迫使它进一步发展了。

换句话来说,对于任何一个需要面对性成熟以后的生活的人来说,这个策略客观上都是不足的。

很自然的——这种“成本最低、心理效果”最好的默认策略,很少恰好是符合你自己的长期利益的。

它的形成机制里就没有处理长期利益这么复杂的问题的因素。因此如果形成了一致,基本上属于巧合。

换言之,“循心理成本最低的手段,寻求心理效果上的最大安慰”,就是“孩子气”的精确定义。

脱离这个行为模式,就是所谓的“长大成人”。

心理安慰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心理上的痛苦本来是要驱使你去为了避免它而勇敢面对劳累、琐碎和危险,去达成实际的成就的。但是你都用最廉价的手段——也就是对自己编造谎言——尽快形成心理安慰把它们给麻木掉了。这样它们就结不出行动的果子了,你其实是把它们给浪费了。


为什么“以轻视报复轻视”——无疑这是很容易办到的——是最符合你的利益的选择?

它如何最佳的符合了你的利益?

你有哪些利益?这个策略对哪些利益有帮助,而对哪些有妨碍?

是缺少这个思考过程,人们才会做出这个反应,而不是“印度本来就很无能,应该轻视它”。

“无能”、“交往成本高”——无论是否真实——是客观属性,这就像在说“这块石头不够大也不够硬,而且还不会动,应该蔑视它”一样,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法则。

石头硬可以拿去砌墙,石头软可以拿来做粉笔。

石头大可以拿来雕塑像,石头小可以拿来铺路。

特点只是特点,特点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成为优点和缺点。而“情境”远不止一个,尤其是远不止你所关注的这一个。

仅仅因为对方的特点在你所关注的情境里是一个弱点,就给对方做一个“低贱”的印章,这是要对复杂的事物做强迫性的简化,其实是对自己智力发展不完全的一种反向适应。

你不能这样搞反向适应。

一来,这本来应该是促进你智力发育的动力,你一适应,这个动力就没有了。

二来,这种简化会极大的削弱对方可能对你产生的价值。到最后你会很自然的陷入枯竭和匮乏。

三来,这种行为拿来对人,很自然会树敌无数,它还要额外造成你的大量成本。

实属不智。

不要用“轻视”解决任何问题,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解决你的问题感

勿慕虚名而处实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