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这个答案特别简单——认错。
很多人非常害怕认错,觉得一认错就要倒霉,就要成为替罪羊,这其实是是个误解。
这其实首先是认错的技能不足。
分寸准确的认错是有很复杂微妙的技巧的,某种程度上,这是展现一个人胸襟气度、道德勇气、伦理水准和领导能力最好的维度。
为什么认错道歉能展现胸襟气度?
因为每一个真诚认错和道歉(假意的不算)的人,都有富余的安全感。这是一个绝对的证明。
只要一个人还有能力真诚的认错,无论认错的内容是什么,ta都可以确信自己仍然有基本的理智,尚未被恐惧完全吞没,而且此时此刻的判断中仍有可以相信的部分。
这一点,等你自己身为师长、父母、敌手的时候,自然能有所体会——仍然能真诚认错的人,无论对方认错的内容是什么,都意味着这人尚有可挽救的余地、值得帮助的的价值和值得敬畏的可能。
因为真诚的认错,意味着自己仍然准备再拿出余力来改进自己所认错的内容。再小也好,那是仍然可以拿出来的余力。
认错为什么可以展现道德勇气?
因为一个有良好的认错训练的人,ta的认错其实本质上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的高道德要求前提上的。
一贯强大成了习惯,以至于会将某些习惯自我放弃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假思索的视为需要认错的点,自然就认错了。
也正是因为一贯强大,所以人才总是有前面说的这种余力。
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惮于认错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示强,一种举重若轻、自信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的外在表现。
所以才敢认旁人不敢认的错,认了不但没有因此而化为替罪羔羊,而且反而还让人感到肃然起敬,不能不正襟危坐以对,一揖到地。
一个认错如何展现伦理水准?
认错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顺应责怪者的诉求。
不是你怪我什么,我就会为什么道歉的。
我爱你,而你在责怪我,对我而言当然意味着出现了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
但这问题是不是在你所抱怨的这个点上,尽管我会纳入考虑,但却未必意味着我考虑的结果会和你的结论相同。
实际上,大部分都会不同。
这倒不是为了和你抬杠,而是因为作为问题的重要一环,我本人对我自己的信息的掌握和了解远胜于你。你对问题症结的分析是基于远不如我全面的信息的猜测,而我在是站在一个比你好得多的位置思考问题。
我归结出的症结所在,很可能与你不同,因此我得出结论的应该改变的点也很可能与你不同。
你只是过于痛苦,害怕我没有线索,甚至只是为了帮助我理解你的痛苦,所以提供了一个你的观察作为我的参考。
但恰恰是从我这不同中展现出的这更全面的反思和更深刻的剖析,会拥有令你真正安心和宽慰的力量。
我没有按照你所期望的道歉,但你会更得宽慰。
而只有这样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检后认错——而不是简单的按照对方的期待应承了事——才会锻炼出这种令人折服的伦理能力来。
这份洞察症结的伦理能力,是一个领袖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正因为如此,ta才能拥有相对于“照单道歉者”的压倒性的说服力优势。
人要跟着谁走,是明摆着的事。
互不认错,拒绝承担责任,是一座越压越结实的石拱桥。只有拆毁一端,另一端才会倒塌。
你认一点,对方如果不跟进,那么你就罚酒三杯,就此了结。
对方如果跟进,那么你可以再认一点,再看对方是否跟进。这个过程犹如跳舞,要有人领舞,有人跟随。
必须要有一个人先迈第一步,哪怕只是仪式性的、象征性的,逻辑上也必须要有人迈第一步。
问题在于,从哪里开始迈这第一步是稳妥的、有效的。
下面给你几个完美的错误:
1)“怪我没有控制好情绪。”
不用想,这一条只要你是一个凡人,永远是成立的。任何时候你承认有这个错误,都不会真的冤枉了你,而且它总会是任何失败的必备原因之一。
但它却是未能深责的“白错误”——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情?
从这里开始,你永远谈不上言不由衷,也并不会因此变成绝对替罪羊,所以可作为这第一步。
2)“怪我没有表达得/理解得足够清楚。”
人类根本没有“表达得绝对清楚”的能力。人类的语言是天生的残破工具,更不用说听者的理解力还要再增加一重困难。
事情办坏了,既是你没说明白,也是是ta没听明白。无论你自己觉得自己说得多么清楚,沟通失败的事实在此,说你仍然说得/听得不够明白是没有错误可言的。
而这总会是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
3)“是我没有充分体谅你的感受”。
同理,没有人能充分体谅另一个人的感受。
严格说,“完全体谅他人的感受”并不是一个人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义务——你诚然有应分的体谅,甚至都不应该设置上限,但对方不可以借此将全部的感受都纳入你应该体谅的范围。人必须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自己的情绪。这根红线放在哪里,决定了对方自己可以拥有的生存空间。把越多的体谅义务放在别人身上,世界上能忍受和ta相处的人就越少。甚至不必提高到100%,ta的世界里就早已空无一人了。
但这无碍于这句话是一个完美的错误。
因为的确你没有充分的体谅人的感受。如果你可以比你做到的体谅得更多一点,事情就有可能不是这个结局。
注意,这不见得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的决定和判断,但同样痛苦的决定,你可以有更不残酷的表达。同样残酷的表达,你可以有更深的愧疚。
这是没有极限的。
连续列举了这三个“完美错误”的例子,你可以自己观察它们的共性。
1)它们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关系中的问题。没有人能在任何时候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不是在假装自己有问题来哄骗他人。
2)这些的确是一个人需要无限努力提升的东西。
这不是人类的法律给你规定的义务,而是你自己越能扛、会扛,你就会获得更大的能力和发展空间,甚至是社群地位。
而你如果不做,逃避,你只会不断的削弱自己的承受力和技巧。而越是没有承受力和技巧,恰恰会造成越多的这种场景,越是需要这承受力和技巧。结果会落入相反的恶性循环。
你想要做到能扛、会扛,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你只能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获得承担责任的承受力和承担责任的技巧。
你可能会害怕这会导致全部的罪责都掉到你身上。
你的担心并不错。这的确可能导致全部的错都掉到你身上。
但你不能用永远逃避到底、推脱到底的策略去回避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世界真实的逻辑,是勇于尝试承担的人会变得善于承担和能够承担,而ta们会因为善于管理责任、能给其他人宽慰、安心和至关重要的勇气,而变得特别不可获取。这种不可或缺性会带来其他人的拥戴和爱护。
这回直接带来实力地位(position of strength)。
以至于与逃避责任的人预想的恰恰相反——恰恰是这些人有最强的分配责任的主宰权。
反倒是一直逃避责任的人,会因为没有任何同盟,孤立无援,而成为在场最不值得保留、最可放弃的成员。
真正决定责任到底会如何分配的,是这种实力地位和脆弱性的对比,而根本不是谁肯承认多少责任。
所以你才会看到老大自己开口担责,而下属们一拥而上一起开脱,齐齐把责任指向“无辜”——实则是可弃——者身上这种“极端不公”的现象。
你可以不服,可以愤怒,但你光不服有个鸟用。
责任指向你,你觉得不服。
但轮到你去分配责任,你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做一样的选择——你也会不由自主的对一贯回避责任的成员有格外的积怨。
冰冷的事实是——团队中责任流动的真正法则,跟理论上的正义法庭怎么判决其实没有关系,它往往是遵循着“选中那个反正要被开除的,让ta背负所有的罪责”的“替罪羊”逻辑。
这逻辑对刚毕业学生而言简直冤屈到六月飞雪,但事实上这样选择的团队比不这样选择的团队活得久。
因为清除逃避责任者,是任何团队的第一要务。
责任摆在地上,大家一起认,认得最少、最晚的那个,背全部责任滚蛋。
这才是游戏的真正规则。
你可以害怕责任全掉在你头上而畏缩,保守,但事实上团队就是这样一种胆小鬼游戏。
注意,不建议你对你承担不起责任的东西随便冒险。但是如果你月薪一万,对算清楚了损失最多两千的责任,你显然大可以抢这个先手。
你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如果结果是这个团队就这样把责任全放在你身上——那么恭喜你了,你用了极低的成本就正确判断出了这地方不该呆下去。
它注定没前途。
承担这点成本,却能避免在一个没有前途的团队里浪费几年青春,你绝对是赚了。
一本万利。绝对 おめでとう !
但如果反过来,你第一个站出来,其他人果然纷纷跟进,你会真正的体会到“团队”到底是什么。
那时候,你就知道你不是孤独无援的了。
你解决的问题,远不只是职场出路。
很可惜,不知多少人没这个缘分知道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了。
路怎么走,你自己选吧。
(未完,待续)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