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
开宗明义,世界上并不存在“简洁的人际交往原则”。
这个不难解释——在表达方式上篇幅短小的格言警句,都面临着严重的阐释问题。
随便举个例,比如,“永远不要讨好别人”。
那么什么叫做“讨好”?
客户进门,鞠躬说“欢迎光临”算不算“讨好”?
过节大包小包给亲戚朋友带礼物,算不算讨好?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事很简单——存在一个标准,过了线就算讨好,不过线就不算。
那么这标准确定的原则是什么?是传统?是祖训?
是大数据的平均值?那么如何确定这大数据是可靠的呢?另外,如果按照“大数据”,显然鸦片战争之前“大数据”会显示大清帝国绝不可能会输。“大数据”其实与正确的关系复杂得很。
还是说靠你的感觉?——那么“永远不要过度自信”这条要怎么办?
还是看你身边这帮朋友的平均值?——那“不要随大流”这条要怎么办?
试图寻找一条或者几条简单的格言警句来敷衍对稳健可持续的决策体系的探索,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懒惰。
你会发现在真正面对艰难的决策时,它们完全帮不上忙。因为它们背后的逻辑体系太过于粗劣,一旦面对深刻的追问,就会显示出苍白无力来。而你的决策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这背后事关重大,是沉甸甸的命运和苦难。你无法忍受为某种自己根本不能认同的粗劣论证去长期拥抱包含着艰苦的选择的——即便你想,你也做不到。因为那个依据不结实,那些苦难对你就总是“似乎并不见得一定必要”。
迫不得已的艰苦,再大也人人都能扛;“似乎并不见得一定必要”的艰苦,再小也人人都扛不住。
扛不住,你就会时时反复。反复得多了,你将自然而然的陷入一事无成。
那时候你会感到深深的悔恨——当初那些迷茫造成的焦虑,本该用作扎实严谨的反复追问锤炼的动力,但却被你随手抓起一些虚假的答案麻醉过去了。
浑浑噩噩到如今,面对迫在眉睫的重压,你明知这样不是办法,却已经无法再保持哪怕稍微的平静去心平气和的探讨那些问题了。越焦虑,就越无法静心思考,越无法静心思考,就越对任何结论都感到焦虑不安。
无限循环往复,直通地狱。
那时候,你记住,曾经有人警告过你的。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