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社会上人情味越来越淡薄,铜臭味越来越浓了?
准确的说,是人情关系越来越定量化和自主化了。
所谓的“淡薄”,是指人情从被义务性强制转向了由人不受任何先置条件约束的自主输出。
人不必再仅仅因为是你的同事、同学、同乡、亲戚、熟人就对你承担绝对的援助义务,而是可以自由的决定要不要帮助你,以及帮助你到什么程度。
于是很多人丧失了安全感。
为什么要丧失安全感?
因为在心里暗暗明白“若是不被强制,没人会爱我”?
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焦虑?
因为你穷而且弱,所以自认为没有能力爱别人,所以没有可能得到别人的爱?
还是“别人有义务爱我”这种安排让人心安,是这样吗?
所谓的“铜臭味”,是指人情被精确定量化了。
你出钱,我卖一碗面给你,大家银货两讫、互不亏欠。你找我帮忙,我先看你值多少钱,按身价伸手。我找你帮忙,你也先看我值多少价码,按身价伸手。
这样的安排为什么不好?
因为你的身价太低了,是吗?
那么你的“身价”到底是什么决定的?是你的财产总和?还是你的偿付期望?
对方不肯帮你一个价值500元的忙,原因是不相信你的财产总和超过500元吗?还是对方是在怀疑如果不让你当场偿付这500元,你会逃掉这笔人情?
人家为什么有这个怀疑?是不是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并不足以向对方证明这样的怀疑是错误的?
其实,这事就像进化论一样,动物只是在不断的适应。将这种新适应定性为进化还是退化,反映的并不是变化的性质,反映的是人自己的立场观点。
问题根本不是人的援助关系在定量化和非义务化,而是为什么要用“铜臭”“冷漠”这种脏词来为这种变化定性?
你为什么要诅咒这些变化?
你凭什么可以诅咒这些变化?
你是有什么确切的依据可以证明“一个非定量的、义务化的援助体系能支撑更大规模的社会,给所有人带来总体更宽松的生活条件”吗?
如果你可以证明,为什么不拿出这个证明来替代无意义的诅咒呢?
如果你没有这把握可以证明“一个非定量的、义务化的援助体系能支撑更大规模的社会,给很多人带来更宽松的生活条件”,你凭什么主张它代表着一种一旦违抗就活该诅咒的正义?
我要提醒你——“定量而非义务化的援助关系”是被客观现实证明了能和现在这个规模大得多的社会相适应的。它是有实证的。
你的反向的证明在哪?
你有没有成功经营起一个小的团体环境,在这个团体里,奉行着不定量、义务性的援助伦理,而它又有着显而易见的更高的效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哪怕这团体的规模只是两个人,三个人?
如果没有,你的这个诅咒岂不是在为了自己获取援助的不便,主张拆毁支撑着亿万人的生存的伦理安排吗?
执着于自己获取援助的便与不便,难道不是“铜臭”吗?
为了这个不惜拆毁亿万人得以出生和生存的社会伦理,难道不是“淡薄”吗?
事实上,“不定量、义务性援助伦理”和“定量化、非义务性援助伦理”只是两种中性的设置,就像变速箱的低档位适合爬坡负重、高档位适合平路飞驰一样,并无谁好谁坏,只有谁适合现在的路况的区别而已。
因为自己有损失,而不准别人换挡,才是“铜臭”和“淡薄”所在。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