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如果全部消失,会对学生,家长,还有整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发达,只要仍然依靠竞争来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蛋糕份额,就有两座大山会跟着国民收入水涨船高,永远淹到每个人的下巴颏。
那就是教育和健康。
国民收入低,这两样加起来也会低,还是淹到下巴颏。
国民收入高,这两样加起来也会高,还是淹到下巴颏。
真正的富裕感和幸福感在哪呢?就是从你下巴颏到你鼻子尖这一段的水位可以买多少标准工业制品。
基本上,只要你不改变价值观,要追求尽可能地活得好、活得久,那么你百分之八九十的收入注定总是会被这两样吃掉。
于是你的幸福感就看你剩下的这10-20%的购买力。这部分你不会拿来读书育儿看病买房买菜了(买房买菜算健康投资),你可以拿着去买手机汽车电视机,能买多少,你的经济上的幸福感就是多少。
具体一点,一个穷国人均月收入3000,一个富国人均月收入30000,ta们真正的幸福感差异其实取决于多余的那300和3000有多大购买力。
说这话和这边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在于对健康和教育这两方面永远不必考虑什么“减负”,而只能考虑在榨干你的财力的基础上你能拿到多少实际的效果。
你不会说“我就活七十年,年数不必延长了,我主要追求在这个标准上尽量降低成本”。你也不会说“我就考个一般本科,不需要提高标准,重在尽可能便宜点。”
你是反过来的——“请把我能挤出来的每一分钱都拿走,让我活的越久越好,受的教育越多越好”。
所以怎么能不淹到下巴颏?
人家给你“减负”,你转眼就会把省下的那一份又丢进去。问题不在于人家给不给你减,问题在于你自己肯不肯减。
你 · 肯 · 吗?
所以,家长们可以不必指望会有什么神奇的政策会减轻自己的子女教育上的负担。
因为真正加上这个负担的其实是家长们自己。外部因素只是在改变家长们自我加压具体会用什么形式。是报班,还是请私教、还是买学区房、还是辞职辅导、还是交择校费……
如果家长们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针,没有和这教育方针匹配的勇气,那么“教育减负”就只是镜花水月。即使某种改革喊出这些口号,恐怕净效果也不过是在推行政策时减少了来自家长们的阻力罢了。
再看教辅行业。
很显然“教辅行业全部消失“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没有正当性可言。
但这不意味着对教辅行业没有禁区存在。
简单一点说——明智的投资者不应该长期投入以“把官方教的东西教得比官方教得更好”为卖点的这个方向。
短期要投可以,但是要记住这个是随时可以被政策叫停,而且迟早会被叫停的。
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负担不起这样的教育架构,因为作为一支长征仍未结束、绝对安全尚未达成的以国家为形式的远征军,总体上仍然难以容忍教育原则上的多样化,更不能容忍成规模的教育路线的干扰和争夺。
什么时候欧美彻底认输,不得不放弃一切继续遏制中国的幻想,不得不重新思考与中国平等永续共处了,或者即使ta们心有不甘,中国也只会当笑话看了,什么时候中国需要站在人类知识开拓的最前锋,不再有可以追寻的前人的脚印,只能自己去面对莫测未知的认知荒野了,那个时候,多样化教育、非标准教育才会有被主动认可的一席之地。
目前而言,个人看法,教辅行业的定位宜为帮助客户更好的适应公立教育的挑战,例如学习方法训练、表达能力训练、分析能力训练、身心健康调整与管理、特殊障碍青少年的扶助;以及补足公里教育没有涉足的其他领域,例如深入而专业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训练这一类。
不太看好“提分”“培优”这一类的业务的前景。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