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大学四年里好好学习哲学,请问需要做些什么呢?

书目这些东西,来来回回不过就是那么几本,没什么必要反复推荐了。

真正要准备的是接触这些东西的心态——一种“我先看看,将来自然会懂”的心态,而不是“读完一套东西,只要读的这套东西足够好、足够多,我考试80分,我老师也很有名,我就学会了哲学”的心态。

一种“我是在涉猎哲学”,而不是“学哲学”的心态。

这差别在哪?在于抱着涉猎自觉的人,不会看完那些东西就觉得自己懂了,而“学哲学”的人,花完那些时间,不给自己戴上“多少懂一点哲学”的小红花是无法甘心的。

而最后你会看到的——前者从这番涉猎里所得到的实际收益要远大于抱着“学哲学”心态的人。

后者甚至常常不但没有实际获益,反而会在性格、社交能力、认识能力上出现相当明显的缺陷。

哲学这个东西,犹如牛吃草。

先把草嚼一嚼存在肚子里,将来要花无穷的时间慢慢反刍。你吃下去的不算,反刍之后消化的才算。

中国人学哲学最大的害处,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局面下被预定的统一思想的强烈需要而造成的对“经典著作”、“主流观点”的下意识崇拜。

哲学和神学、伦理学血肉相连,无法分割,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则是伦理学亲生的骨肉。这些东西里涉及到的政治正确程度之深,已经同样深入了中国哲学教育体系的灵魂深处,内化到了不再被意识到——甚至也不会再被谈论的——元问题层面了。

甚至在几代人之后,现在连一些在给学科带头的“学术领袖”们也开始以“那些问题已有确定答案“的态度,开始只谈论二楼以上的问题。

我并不是在批评说这个如何不对或者不好——坦白说,这是历史分配给中国的不可选择的命运,这不能视为什么“阴谋诡计”或者“学术失范”。

这种现实问题造成的哲学教育的必然的偏狭,已经不可避免的融入了这个文化环境的骨髓,你的老师不能例外,你看的书的编者、译者也不能例外,你的评审委员会和阅卷组也不能例外,你不要指望你可以例外

说得直白点,自认为“自由”的西方学界也只不过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

哪怕你加十二万分的小心,你一丁点都不觉得,你也不是例外。

你只知道哲学一个极窄的,被给你启蒙的这个派别鼓吹为“正统”“主流的”的那点东西的一点摘要,这才是你读到应届博士毕业的真实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哲学存在“学派”问题。因为一个不同但是却有同样效应的理由,同一派内,也不会再谈论这一派的元命题,而是在第二第三第四级树枝上修修剪剪、缝缝补补。因为即使我这一派的理论大厦蓝图也已经高耸入云遮天蔽日,一楼不搁置争议,五十楼八十楼盖到哪一年?更何况,一楼的很多问题,不盖到八十楼你看不见。你真的直接对元命题有异议,那你去盖隔壁那栋楼。

学哲学的最大困难,就在于这么多派的东西,以你有限的人生里,你只能摘要式的看那么一门两门的目录。

单独一派都足够把你这小脑袋瓜撑破了,何谈这么多奇门八卦呢?

因此,我坦率的告诉你——年轻人自认为搞懂了哲学,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像新生的小鸡那样,把第一个自己看到的老母鸡加封为真理之母——有时甚至这位真理之母连鸡都不是,而是一条狗。

无论你自认为阅读量多大、师门多高贵、自己读得有多通,你只要是个人类,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到三十岁只有一万天,你必然只能止步于此,不服你就把计算器拿来多算几遍。

只有这一种可能性,不存在你三十岁就看懂了哲学的世界然后大彻大悟的任何可能性。

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你承认和不承认。

而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只会决定你自己未来的命运,改变不了“你其实不懂”这个事实一分一毫。

因为决定你不懂的是人的天然限制,是超出你处理能力的信息量和你根本没有的时间。

是数学,不是什么“老人家的傲慢”。

哲学不是年轻人能宣称掌握甚至了解的学问。

你只有先彻彻底底地认清这一点,毫无任何侥幸,你才有可能避开“学哲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着学着“自以为懂了”。

你“懂了”,你特么的就“完了”!

那意味着你在一个连门都没入的鬼地方安营扎寨准备颐养天年了。

几本导论,几本综述,几个老师那点耳提面命,在“哲学”这个话题下根本微不足道。这跟读了五百字的百度百科或者听了高中老师读了下课本那四百字就自认为懂了佛教、基督教或者共产主义一样,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区别。

你以为读到一亿字很了不起?我坦白告诉你,一年一亿字你读个二十年,你才会知道你知道个屁。你真到那一天,第一个念头就是二十几岁的自己那份“肯定”真的是蠢得无法形容。

你死过没?你死过几次?你见人在你面前死去过没有?你没死过,连见都没见过死亡,你就这么自信那点“才华横溢”的文字已经足够准确了?你知道什么是贫穷、什么是绝望、什么是背叛、什么是误解、什么是冤屈、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仁慈?你没尝过,没见过,没亲手摸过,你就敢凭阅读断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你以为这只是精妙的定义、严谨的语法结构就能定义的东西?

光这样想,你就什么都还不知道。你根本连“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滋味都还不知道。

你觉得你这就算知道了,只会导致你连真正知道的机会都失去。

必然,看清楚,必然自误前程。

看清楚,到这里没有拿任何个人的偶然经验或者什么“学术资格”来压人。

为什么这是必然、论证逻辑简单得像砖头一样列出来给你们看了。

顺便帮你们解开那个未解之谜——所谓“少年成名”、“足不出户”的哲学家。

1)按经历,人家不是少年。

2)按交游,人家不是足不出户。

3)他们在少年时出口成诵,事后被认识、被重视、被传颂的那些见解,他们自己当时也不懂

是不是觉得“荒谬绝伦”?

等你真的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后,你才会明白。

某些东西,只是历史凭着你的遭遇注入你的灵魂,驱使着你的直觉借用了你的笔来转达给世界。

握着笔的只是一个代言人,其实并不懂得正写下来的那些话真正的意义。

他年轻与否,无关紧要。

那些被安排听到这些话、记住这些话、咀嚼这些话的人,才是这颗种子真正的土壤和养分。是这些人真正把这口信译解出来,成为一个新的事物。

不是那个邮差。

别以为那点例子真的能推翻这句“哲学不是年轻人可以学得会的东西”。


实际上,我不推荐大学生业余“学哲学”。

因为“哲学”这个东西是“学”不好的。

哲学专业书籍一般讲的是什么东西呢,主要是两样东西——一样是哲学的历史,一样是哲学的研究工具。

前者约等于前辈画的画,后者约等于画画的基本工具,比如透视理论、色彩理论这些。

但是哲学的本质是思想的艺术。哲学家必定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本质是一种艺术家

作为艺术的一种,哲学并不能依赖“和前辈的东西没矛盾 + 正确使用工具”来保证其结论的价值和意义。

并不能。

无数人去“学哲学”,是抱着“这是一门像物理学、工程学一样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确定无疑的知识和技能就加以掌握”的念头。

大错而特错。

哲学好不好,其标准根本就不在于“对不对”,它真正的标准是够不够美。

永远记住这一基本事实——人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和善,人类只有对美的直觉。人是靠着对美的追求来摸索真和善的面目,而且在事实上是被“越美越真,越美越善”这样简单的现实逻辑所绝对统治的。

而一心钻研“着色技巧”“铺线手法”,参考“大师之作”,能帮助你画出悦人心目的行货,但那不是艺术,你也并不因此成其为艺术家,就像那样画到死也只是画手,这样学到死你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不是真正的哲学家,那是什么呢?是一个只会将自己的贪婪、欲望和懦弱用华丽的学术语言包装起来的可怜虫。

所谓的“思考”,全都用在怎么层层包装上了。

哲学家必须是久历人世,心龄三千年,见过生老病死、盛衰兴亡的“老人”。

真正检验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架构是不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妙辩无碍的自洽,更不是无破绽可抓的“学术媚雅”,而是从那些人海沉浮中形成的强烈的理性直觉,那种对思想的审美能力。

没有这种久经沧海沉淀出来的直觉,只是靠“没人能驳倒我”的无敌感去搞“哲学”,极其容易搞成一个满嘴哲学名词和圣贤语录的废人——甚至——一个混蛋

论“说”,谁也“说”不过ta(其实是懒得理会),但望之即令人生厌,根本不能成事,不能团结人——甚至可能工作生活不能自理。

学哲学如果不是为了堆字纸,而是为了经世致用,消解人生迷惑,最好不要学当康德黑格尔,倒是应该先去学当马克吐温。

我更建议年轻人对哲学著作哲学史这些放在次要的位置,先学好自然科学,学好手艺,先去人海沉浮。等你阅尽千山、死去活来之后,再谈哲学。那时候你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以及那些人在说什么。

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会说“不建议年轻学生们自己去‘学哲学’ ”。


哲学涉及到人的基本方法论问题,不可避免的极其深刻的影响着人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人的立场,进而影响到人的命运,其实是一项对个人而言政治性极强的实践。

换句话说,它本质上不是在学一套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客观真理”,而是在通过一定的状似“学习”的仪式,在渐渐拥抱一种自己选择(或被选择)的命运

它事实上是一门结果导向的反向摸索。

是靠“什么样的立场能行得通”,而不是“什么样的说辞能说得通”来确定“什么是有希望、有生命力的理论”的。

而“行不行得通”的答案,并不在哲学书里,在实践里面。只有实践经验越丰富、越深刻的人,才能越清楚的做出越好质量的判断。这个判断并不是一种科学判断,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判断。

很显然,这在逻辑上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没有足够阅历的人所能做到的。

不是说哲学著作不可读,也不是说哲学不宜涉猎,只是要绝掉“哲学可以学,学了哲学就会哲学”的念头。

学成闭着眼睛都能画蒙娜丽莎,并不意味着你是另一个达芬奇。


我再简单的总结一下——

哲学当然应该涉猎,但是不要因为背会了这些东西就觉得自己算“哲学科班”了

更不要二三十岁就拿自己看的哲学书出来教训人。因为这个实在是一言难尽。

这么说吧——懂哲学而无教养在逻辑上是很讽刺的。

学工程学可以没有教养,这不必然影响人做一个好工程师。学数学,学物理,都可以。

但学哲学的人没有教养,就是白学了。

就跟学管理的没有规范、学心理的没有语言艺术、学财务的没有数值直觉、学法学的没有程序意识、学神学的没有信仰一样。

论文写得飞起,判例说起来头头是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到这里来对这个观点表示忧虑和反对,我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因为这个观点理所当然会让热爱哲学的人觉得“危险”。

但是,那些就因为这种原因就开始夹枪带棒、含沙射影,开始“民哲”、“胡说八道”、“误人子弟”……的所谓“科班生”,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迈进这个门。

这个你们自己最好想清楚。

这一个基本修养关你们过不去,你们就只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做梦。

仅仅因为这个观点自己不喜欢,就断言“这必定是不懂哲学的人胡说,没有任何别的可能性”,这种“面向内心恐惧开发”的态度意味着无论这人的观点是什么,都不太值得继续花精力去理解和回应。

我对获得谁的“非民哲”认证没有任何兴趣,而且觉得自称热爱哲学的人热衷于搞这种认证本身就很……最客气的说法,也是“奇怪”。

一个观点就是一个观点。你不认同可以不理会,你想反驳也可以做论述。没人关心你自己对这个观点怎么作价值判断。

更不用说关心你对说话的人做的人身性的判断了。

你的“民哲标准”没你想的那么普世适用,说实话对别人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你为什么假定别人肯定很关心你的个人评价?为什么占用别人的时间去公布根据你的个人标准测量的结果,对你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

这一点你都想不通,都没有养成本能的直觉,你的学术前途——至少是哲学这个方向上学术前途——是

因为这是非常基本、ABC级别的哲学实践问题。你对这个没有敏感性,只可能是因为你的“哲学”总被用作解释你的权威性、总被拿来让人闭嘴屈服,而从来没有真的拿来指导你自己的生活。

因为只要你哪怕做了最基本的一点在自己生活上的应用,你都会养成这种最基本的本能。

这就是所谓的“教养”。

如果没有,在明白人看来,你就其实是“毫无训练痕迹”。

那满口的名词、妙辩无碍的“经文”,不但不能作为你“懂哲学”的证明,反而会成为“你根本不懂哲学”的反证!

就像一个人站都站不稳,拳头都挥不直,却满嘴拳经一样——拳经背得越熟,这事越是可悲。

如果学哲学甚至都没有能帮你建立起最基本的教养,乃至于稍有“冒犯”嫌疑的观点就能让你断言“必为胡说”,这种惊人的open mind的低水平,别说学哲学,学什么都不值得期待。

自己多想想吧。


其实这些傲然判定“民哲”的小朋友们,已经有机会发现矛盾,你们只是根据经验直接无视了。你们把自己被说服的门槛抬得很高。不但对方要给出不同的意见,还要对方承担提供证据的义务。缺了哪个,你们就“不认可”。

这不是个有前途的习惯。凭什么人家给了结论还要欠你论据?

从我的视角看,被说服受益的人是你们,而不是我。

我只是看小朋友可怜,随手拉一把。拉一把嫌这嫌那不肯从坑里出来,那就自己呆在坑里好了。

我有多少说这些话的资格,是不是“民哲”,将来你们自然会知道——连基本的调查研究的习惯都没有,还在顺着自己情绪来给人下定义的小孩子,下的结论有什么参考意义?

说句实话,这里反对来鄙视去的这群孩子,只是无知者无畏,自以为读了个博士就通天彻地了。其实读个博士在真正谈问题的场合,只不过“不算文盲”罢了。离真的配得重视,做出点站得住脚的创见,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这点料就狂到这样,前途如何先不说,将来抑郁症是大概率事件。

别的不用问,只看评论区里部分人的说话腔调,就已经完美的验证了“大学生还是不要学哲学为好”。

“学哲学”学成这个样子,是好事吗?

这种广结恶缘的状态,直接就能毁灭人生,任什么“智慧”都是白给。

为什么不建议“学哲学”?

就是为了保你们一条命

这几十年里,我看过像这样自信的学哲学的小孩子得抑郁症救都救不回来的已经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学哲学”这种话所含的诅咒之深,所蕴含的危险,没有前辈告诉你、扶着你,你“学”成一个傲慢的(而且还是无知的)混蛋的机会有多大,你无法想象。

爱好可以,涉猎可以,甚至鼓励。

但你就是倒背如流,只要你年纪尚轻,没有经历过生死沉浮,拜托你不要自以为已经获得了傲视群氓的“超人智慧”。

我这不是以什么“哲学前辈”的老资格吓唬你们,我这是作为一个见过累累白骨的归人叫你们知道死活

你们没去过地狱,你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份“自信”是个什么样的魔鬼。

这要是都打不醒,那就自己去面对后果吧。

我再说一遍——自认为是在学哲学,却没能因为学哲学而获得教养,获得对可能性的敬畏,获得对自己不认可的事物的本能谨慎,就直接预示着你在走邪路

前路必有拿着你名字的魔鬼。

勿谓言之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