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设应该怎么做,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农村的未来,取决于农业的未来。

要知道农村向何处去,首先要审视农业这个产业部门的未来愿景。

那么,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

可以这么说——未来的农业恐怕和现在的农业完全是两码事了。

其中最至关重要的转变,就是粮食生产工业化。

这种工业化,不是指在大块土地上使用机械化生产工具来生产。而是在交通、能源条件优越,靠近人口中心的理想地区建立粮食工业中心。

在附近采集太阳能或者核能,通过电网输送到高度集约化的立体培养设施里,在全要素控制的近乎实验室条件下批量生产良种作物。

没有虫害、没有病害、没有“土地板结”、“灌溉工程”。生产出的产品因为基因序列和生长条件高度一致,互相之间近乎没有区别。

无论是采摘、加工、运输、消费和余料回收,都更接近于标准工业生产,而非基于土地种植的“种植业”。

换句话来说,现有的农业——即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生产部门——将会被并入工业部门,追随能源中心和市场中心重新进行区域定位。

传统的农村的整个经济结构都会几乎被取消——这会是近一百年内就会普遍发生的转变。

在这个新的产业结构下,传统农业所需要大量的农田水利建设成本、大量的粗放的土壤治理成本、由于人口稀疏而造成的社会治理成本都会大幅的下降。这在经济上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传统的农业形态面对这种变革是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

这一点,将会随着特斯拉这类新智能制造新巨头尤其是中国全产业智能化的全面崛起、新的生物技术、新的能源技术的爆炸性增长,而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到来。

“农村地区”这个概念,可能在未来一百年内渐渐消失。

那么,农村地区的未来是什么呢?

它会首先重新定位为生态治理、环境工程用地。

要从现有种植业的高度单一化状态,大面积恢复多层次、有弹性、有容量的有人类干预的自然生态。

把土地有层级、有策略的还给自然生态圈。增加生态圈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的宽容能力,借此大幅度的降低人类文明的生态脆弱性。

没有这份深厚的生态容错性基础,尤其是行星级别的生态实践的经验,人类是没可能真正走向星辰大海的。

自然演化所内蕴的、不受人类认知限制的无限的自发适应方案,是人类不能放弃的永恒启示来源。这些启示在将来要比最聪明的人类精英坐在实验室里冥思苦想的结果对人类的总体命运重要得多。

让生态圈增厚,把更多的资源交到这位教师手里,这位教师才有更多的余力自发探索“高端项目”,给予人类最大的启示。

如果将全世界的生物质生产完全纳入人类自己的掌控,人类等于杀死了这位教师,那将会彻底扼杀人类成为星际种族的希望。

在50-100年后的未来,会开始涌现的大量的小型生态圈研究项目,构筑轨道空间站、太阳系内运输船、深空中转站点生态圈、火星生态圈、月球生态圈及其他类地行星生态系统的研究项目会大量占据现在的农村地区面积。

这些转变,最有可能在实行全民所有制和一党执政的中国率先开始、进而顺着一带一路架构推展到非洲的新兴国家、中东各能源优势国。

此后的事情,已经难以为现在的人类所能预料了。因为那时恐怕人类已经与现在的人类不同了。

思考农村建设方案,就是在思考如何提前规划从现状到这个难以避免的未来的最小痛苦、最大收益路径。

这个图景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将来的“农村地区”居住的更多的是工程人员和研究者,而非体力劳动者。

将来负责生产粮食的,会是现有都市群两百公里内的专业功能区。而非现在的传统农村地区。

意味着“可耕种面积”的概念可能要重新定义。农业用地、耕地红线概念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过时。这在票选制国家可能会导致传统农业人口的政治权利的巨大不确定性。

意味着地球可以承载的人口上限会进一步的提升,而人口增长的管理会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顺着这个图景往下看,你能看到的远不止农村建设问题。

因为世界的规则要重新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