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经成为笑话了吗?
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好像很傻,属于“过于理想主义”。但说这话的人最后官至总理,几乎被一切人——包括他的敌人看作毫无疑问的成功者。
其实,叫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其说是教你要高尚,不如说是叫你要明智。
因为从长期看这在中国是优良而且实用的生存策略。
简单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被具体的理解为“面向中华民族复兴的需求而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学习”,或者更进一步的——面向中国的国家战略相关需求来进行事业规划。
这种策略是否明智,要看几个要素——
第一,中国的复兴是否是一个真实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否会获得足够的投资,有没有足够的成功希望,成功之后有没有足够的利润去回报这些投资。
这是不是真实的需求?这个需要多说吗?
第二,这个需求是否会获得足够的投资?中国是全民所有制国家,政府拥有一切国土资源和财政权利,除非你有某种理由认为中国政府只是在玩过家家,否则认为中国不会在民族复兴上投入足够多的投资是非常荒谬的。如果这是一种耳光的话,中国近四十年的天量的基础建设、教育、国防、产业投资本身怕不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巴掌。
第三,这个投资如果成功是否会有足够的利润?中国复兴如果成功,所谓“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纯属客气说法,实际上至少也会主导这个世界近半的国际秩序。这里面要是没有利润,古往今来为什么这么多人要为了这个位置舍生忘死的争夺?
唯一算得上是问题的,仅仅只是你是否认为这有足够的机会成功。
但这个问题对你不重要,因为只需要手握投资决策的人肯为这个目标持续投入,作为参与者的你已经足以获得自己个人的回报了。
老板要做这游戏上市,ta自己信心满满肯烧钱请人,你作为员工自己工资至少是拿到了,ta的信心对不对又如何?要你操什么心?
这够现实了吗?
说白了,中国崛起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经济题材。不光是你个人的事业选择问题,对所有的国家和企业都有极大的投资价值。谁有能力促进这一进程,中国既不会吝于给ta回报,也有显而易见的能力给得出这样的回报。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各国企业并不仅仅是因为ta们善于经营,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ta们踩中了中国的战略需求——不管ta们是有意还是无意。
如此多的先例在前,“面向中国需求学习”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策略。这在今天用不着任何特殊的“献身精神”、“牺牲精神”。就像一家企业“面对苹果需求建厂“一样,甚至用不着什么神奇的理想主义。
恰恰相反——如果你真想赚大钱、真想做大事,这点基本的历史眼光、形势直觉都没有,你根本就没什么资格做这种梦。
你敢脱离这个大前提去盲目的追逐“一夜暴富”的幻梦,不是出门就亏死,就是如日中天时被一巴掌拍熄——管你多大的产业、多高的名望、多大的势力,身在国内还挡在中国十四亿人的复兴需要面前当拦路虎或者仓库鼠,你都只能寄希望于不被发现和优先处理。
问题是,中国越强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就越强,你客观上这跟预定焦虑抑郁的床位有什么区别?
会嘲笑这句话的人,你不必鄙视ta们的道德,但着实要警惕ta们的愚蠢。
这种愚蠢将来很容易导致ta们要找你借钱去救ta们那突然变成过街老鼠的所谓“事业”。而你天天跟ta们混,到时候不借说得过去吗?硬不借回头多一堆恨你入骨的仇人。
这都谈不到什么意识形态,纯属现实问题。
这当然并没有改变你自己个人的具体决策要明智——这意思是你要关心中国真正的、实际的需求,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具体性,而不是全是大而化之的甚至不着调的自我感动。
比如,你去关注中国的养老问题,可以学一学老年化社区的设施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维护;你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可以研究一下跨国婚姻的政策辅导和心理辅导;你关心中国的产业升级,可以研究下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或者拉美产业法规,而且从一开始就要削尖脑袋去跟实际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有实际经验的人包括现在的权威接触了解一下,随时保持联系。而且你要勤学苦练,争取熟练而优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要及格的。
不及格,那只能叫“为中华之崛起而假装读书”。说这话被人耻笑,被笑的往往不是前半截,而是这后半截。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