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交不到那种可以交心的朋友?

小孩子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无罪体认”。

什么叫无罪体认呢?

就是ta因为人生经历很短、生活有父母师长庇佑、有社会对未成年、未完成教育者的宽容,ta没有“我犯过xx罪”的自我体认。

ta的自我感受上,自己是没有过道德亏欠的。

从未偷过、抢过、瞒过、骗过、赖过、负过、欠过,也从未感觉到任何需要这样做的必要。

不但自己如此,而且自己身边的朋友也如此。

于是ta们很容易的会对自己可以永远保持一个接近完美的道德水准有很理所当然的信心,并且也对自己身边的同龄人抱有类似的期待。

“人活到非要靠偷、抢、瞒、骗、赖才能撑的地步,得有多差啊。我绝不会这样。”

对自身的无罪体认和对他人的无罪体认,构成小孩子们对彼此关系会有美好前景的非常自然的信心。

所以,ta们能充满安全感的互动——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

虽然他们的友谊容易因为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破裂——通过很小的事情,ta们往往可以感受到一些自己利益的损失,从而触发“对方可能很坏“的怀疑,而这些怀疑总有一定几率被本能的报复心盖章认证为事实。

发生这种情况,这种友谊也就断了。但好在青少年的生活是高度聚居的集体生活,更换新朋友的选择余地是很大的。

等ta们踏上社会之后呢?

自己要独撑门户了;父母不但不再能支持你什么,反而还要依赖你;再也没人(主要是老师)对你的安危、成长负责。

所有的人都不会再以“小孩不懂事”为合理的宽容的理由了。

高阔蔚蓝的天,塌下来了,变成了一层撕不破的蓝色的气泡膜,裹在你脸上,缠在你腿上。

你喘不过气,但没人接受这种理由。

因为要应付的局面复杂了,你也不像以前那么迟钝了。

你开始发现“正正当当的竞争”,似乎是某些头部企业的特权。

它们有靠山,它们有资本,它们有权势,它们甚至能影响政策,所以它们不怕。

你没有,你没有办法。

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很大一部分就是靠一些上不得台盘的事。

你不做,你没ta们赚钱。

你在最底下。

要么自己就已经开始效仿了,于是你自己的无罪体认破损了;要么你自己艰苦的熬着,你知道有多艰苦,你一定会知道有很多人熬不住这种艰苦——这样你还怎么相信别人真的是无罪的呢?

你看不出来,对方就真的洁白无瑕吗?

失去了这种对自己、对对方的无罪体认,就意味着无法排除即将在关系中被出卖——或至少被辜负——的怀疑。

人是不可能向自己怀疑的项目投入太多的。你投入得不多,对方难道没感觉吗?

第二,等走上了社会,成为了成年人,绝大多数人都会发现常年和自己在一间屋里,天天见面、天天能说得上话的人,不过个位数而已。

不喜欢,就剧终了。

哪有得换?

高无罪体认和高选择余地,两个前提都击溃了,当年那种建立在完美信心和不行就换规则上的“丰富友谊”自然就如肥皂泡一样没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