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要将爱情捧的那么高呢?

“爱情”的核心并不是爱,而是Romance。

Romance是啥?其实是那种中世纪游吟诗人传唱的英雄传说——通俗点讲就是说书人讲的《说岳全传》《杨家将》这类的东西。只不过东方用来讲因果报应、忠孝节义、伦理道德,西方讲得更像《西游记》——带英雄美人的西游记。

这个东西还真没有一个对应的中文原生词来代替,只好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本质,是彻底的理想主义所透射出的强烈的勇气光芒。它本来是出于歌颂英雄主义的目的而被创作,但很显然创作者们发现了最能带来赏金和人气的是这里面的英雄-美人桥段。

观众本能的能感应到,无论是拥有这种勇气、还是成为这勇气的效忠对象,都会触发极大的精神愉悦,会直接带来强烈的安全感满足。

不必遮遮掩掩——这会带来加倍强化的性快感。

安全感是性欲的根基。性欲勃发,其实是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连带反应。这也是为什么金钱、权力、才干、信心能激发出性欲的根源所在。

性快感直接与人类的欣快感的底层机制相连,可以说是人类快感最直接的源泉,是最毋庸置疑的快乐之一。

浪漫感是可以直接购买性快感的货币,怎么可能不被人重视?又怎么不会被人捧得很高?

古人捧得不高,是因为生活极端不稳定,随时随地要面对饥荒、战乱、疾病带来的死亡威胁。

生产力发展了,Romance的“快感性能”排位就显然的提升了。

Romance在大众人生观中地位的提升,其实是一种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这其实是一种带毒、带瘾的危险事物,可惜这种警示对于享乐主义本位的现代人未必有实际意义。

“让我为了健康而拒绝快感……没有快感的健康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说“爱情”是带毒、带瘾的危险事物?

因为Romance和“爱情”之间是靠一系列的变异关联在一起的。

实际上,作为爱的最大原始出处,拉丁文版圣经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爱”的原文不是Love,而是拉丁文Caritas,在最早的英王钦定本中,它被翻译为Charity。

爱到底是什么 ?中文里的“爱”用来对应caritas本来是极好的。可惜英帝国/美国所属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近现代的大炽,不可避免的迁移了爱的指向对象,将原本近于慈善的caritas,迁移向了近于享乐、欲念的love。

而中文在“爱”上加“情”,更把这种迁移传神的表达了出来。

爱是超越的、神性的,而情是世俗的、人欲的。

爱与情相嵌,人类是将情视为本体,视为主要食材,而将爱视为修饰,视为调味品。

现在流行于世主流爱情观,其实不过是以爱为春药的欲望之和罢了。

当然是有毒,有瘾之物。

除非,把爱视为主体,而把“情”视为衍生物。

情胜于爱,只是一场一过性的毒瘾发作。毒品强烈成瘾,且边际效用递减,剂量上限终将致命。

情为欲生,欲必生恨,不恨不散,必恨必散。

爱胜于情,

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