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空军大量使用铁炸弹?

现在还在持续反复击落Su34吗?轰炸停了吗?

换个投法就行了。误差是大一些,那么就多投一些,波次多一些。

谁都知道这些炸弹是早就该销毁的库存,年龄比知乎大多数用户的年龄都大。不要钱又可以达到目的的攻击方式,因为过于自信托大而偶然失误,因为敌人可以拿来乐观脑补,就放弃继续占这个便宜了?

凭什么?

打仗是要最便宜有效的赢,谁在乎这些与获胜成本无关的事?

西方阵营最让人看不起就是这点,北约弥漫着一种软弱而浮夸的风气——丁点大的小事就大惊小怪,喊着要全面“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立体作战”。

这其实是在绝对优势条件下打极弱的对手养成的一种可笑的恶习,怯懦到了骨子里。

没有代差优势就爆发安全感焦虑,不能保证低于千分之一的伤亡概率就产生意志动摇。

这就是为钱利润作战的根本问题。

军队就是军队,不是妇幼保健医院。

保持大胆和英勇的作风,蔑视偶发的牺牲和风险其意义要远比执着什么“零伤亡”重要。

俄军的军事传统就是这样的风格,这不是今天开始,是从操起莫辛纳甘喊着乌拉冲锋就开始了。

只是被美军那种基于雇佣军模型的“娘娘腔作战风格”给诋毁成“次等、落后、不人道”罢了。

那是个什么风格?——“看见一只老鼠,尖叫着跳上茶几,晚上就要搬去酒店住,房子要打折卖掉”的风格。

美国的敌人们的风格——是“拿砖打死,躺倒接着睡”。

你可以嘲弄这风格不文雅、不富贵,但是它简单有效、成本优良。

信不信由你——北约恐惧的就是这个,北约缺的就是这个。

就因为缺了这个,北约从根上只是一只发育过度的宠物犬。

没有浴血牺牲的坚决性,它的那些“高科技安全帽”弥补不了这种软骨症。

在勇于牺牲的对手面前,即使领先上一个世代,北约也往往失败。

击毁的目标和综合成本才是唯一需要在乎的,“军事爱好者”的喝彩连一毛钱都不值。

如果是系统性的构成了某种有效防御——比如可以以很高的成功率系统的击落战机——那值得仔细了解一下。

否则这根本没什么特别讨论的价值。

南联盟曾经击落F117,那又如何?这对战争大局有何关键意义?

建制没有消灭,偶尔杀死对方几个前线指挥官,有何意义?

你自己这方的指挥官阵亡名单有多长?

成营成旅的部队被人歼灭,城市一个接一个的被围困占领,却拿“打下一架飞机”,“炸毁两辆坦克”,“捡到几个被人抛弃的故障车辆”当作重大利好消息鼓吹乐观,这不过是苦中作乐。

腿都断了,眼都瞎了,却在兴奋的宣扬“我打了他一耳光”。什么时候宣布成建制的消灭了俄军什么番号再说吧——全面接触作战这么久,对方一两百个作战单位参战,竟无多少“成建制消灭”的战果可说,连这么微小的战果都值得大书特书。

“炸死我们的是铁炸弹而不是精确制导炸弹说明敌人水平不行、可见敌人要完了”——这样的话能说得出口,简直是行为艺术。

有没有想过那可能是对方觉得你已经不够资格挨制导炸弹了?

蹲在在社交网络上嬉笑怒骂何其廉价,问题是这份乐观对正在挨这些“铁炸弹”的乌军成立吗?

炸死今天的兄弟的不是一枚制导炸弹,而是六枚铁炸弹,难道要开香槟庆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