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长江的主要问题,不是找不到别的地方渡河,而是你不可能让有足够规模的部队越过长江而不被对方察觉,也不可能在对方有所反应之前就建立足够稳固的滩头阵地。
勉强渡过些许人马,渡河部队立足还没稳,就要背水一战。背水一战倒也罢了,问题是交战的敌人是陆地补给,而渡河部队却要跨江补给。物资人员补充不及,只会被眼睁睁的消灭。
甚至就是让你过河十几万人,整个兵团都过了来,只要对手的主力部队没有被有效消灭,背后的长江所造成的补给困难就一样会导致这十几万人最终被消耗干净。
所以,渡江的问题不光是要过掉这条江,而且是要在渡江这一战役里扎扎实实的消灭掉守军的有效兵力。
如果做不到这一条,勉强渡过去就是找死。
随便找一处过河是不难的,只要时间够久,这也谈不上多少船只问题。因为攻方可以在陆地火力的掩护下构建坚固水寨。就是当着你面集中船只又如何?你如果看不顺眼,你可以试试集中水军来攻击我的坚固工事,看看最后是我会比较缺木头,还是你会缺有经验的水手。
所以在长江上寻找一支流先造好大量船只来提高渡河的成功率是有用的,但却并不是决定性的。
渡江真正的问题在于它没有花巧可玩。想过江而又不是自寻死路,就必须堂堂正正的同时打赢渡江这场会战。也就是渡江当天,必须是正面击穿击溃对方的堂堂之阵。
这样过得江去,对方已经元气大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再对过江部队形成有效威胁,这才有可能从容攻略,占住一块足够自给自足的地盘来做前进基地。而且这主力大败的消息传开去,渡江之后的形势才足够顺利。
否则,勉强过去容易。但在陌生的地方领土上和士气并没有严重挫折,甚至因着长江天险而有着必胜的信心的敌军纠缠久了一样日久生变。
所以,凡渡江之战,攻击方真正会采取的策略不是在寻找“方便渡江的滩头”——坦白说,长江并没有那么湍急也没有那么宽阔。中下游尽是平原,两岸也远谈不上陡峭。
他们在寻找的是最有利于自己一次击溃所有守军的“会战之地”。
实际上,古代战争最大的奥妙,就是找到这块“会战之地”。
因为古代战争最可怕的不是作战,而是战事绵延,出现不可控的变数。
攻击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速战速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一个对方觉得优势也足够大,而战略意义又足够重要的地方,引诱或者迫使对方把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这里来做一次总会战。
也就是攻你所最必守,而且也最愿守的地方。
看清楚这里有两个条件,而且都带着“最”字。
为什么一定要你也最愿守?因为那个地方即使对你很致命,但你若明知道守不住,你会宁可把这块地方让掉,等我拿下来之后你来借着我立足未稳的空档选择另一个你对我威胁更大的攻击点,而不会在我选的这个点上跟我拼命。所以这个地方仅仅对你很有威胁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你有足够的“妈的,没准我能行”的感受,你才会有这个意愿在这里真正的集中兵力跟我拼命。
也就是说,发生渡江战役时,参谋们把可以过江的所有地点列出来拿着这两个“最”一撸,总是会撸出同样的几个地方来,而那几个地方多半是历代先辈过江时已经用过的了。
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地方呢?
譬如这个:
对于攻方,你这是一个突出部,我约等于三面围攻,甚至可以派出小部队强渡变成暂时的四面围攻。
对于守方,背后是一马平川,失败的损失很大。
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双城夹江的补给优势,也存在依赖地利最有效的消耗攻方有生力量的诱惑——尤其是自己没把握在野战和陆战中取胜,这诱惑就更大。
所以,在这里旷日持久的战斗,可以算是一种攻守双方在自然规则媒合下的默契共识。
双方都自信可以把这里变成最有效消耗对手的的绞肉机。
从攻方的角度看来,在对方的血流到足够干之前,就是可以偷渡一些小部队过江,也是不愿意的,因为偷渡过去之后太难打。
在这里从容可控、可张可弛、丰俭由人的打,岂不快哉?
所以,不是过江的地方难得,而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地方难得。
也正因为如此,常常渡江之战就是灭国之战。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