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担忧《反间谍法》,商务部回应「依法合规经营,完全不需担心」,释放了哪些信号?
很多人在纠结“法治国家”,这是估错了商业企业的行为逻辑。
商业企业考虑的是利润与风险的综合平衡,而不是风险本身。只要利润可观,风险本身其实是好事——因为那意味着竞争对手更难进入市场,一旦自己把路走通,这份丰厚利润可以独享更久。
而且更要害的是,利润和风险的对抗赛中,利润才是最终的赢家,这具体的表现为“利润够大就可以压倒一切的风险”,而不是“风险够大就可以压倒一切利润”。
所以,一个聪明人从来不纠结“我给你的风险有多大”,而专注在“我能给你的利润有多厚”。
只有利润压不住秤的时候,才会在“好在风险也不大”上用力——注意,这不是贬低这种做法,只是在告诉你卖点重点要在利润上,而不要把卖点总设计在低风险上。
中国早就被证明是世界上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之一,类似星巴克这类业务已经成熟的企业,只要进得来,就跟印钱一样。所以中国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对外企零风险”这种既不可能达成,也没有必要非达成不可的目标。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对我们成本过高、得不偿失的前提下。
还是那句话,“有特殊长处以至于别人可以接受不足”的策略,要远比“没有长处,但好在没有缺点”的策略成本低而且健壮。
为什么这类决策会让很多人冷嘲热讽?
那是因为有很多人都是在自认为“没有任何长处,也不能指望再有任何长处”的前提下在遵从“无缺点”策略。对这类人来说,这种生存策略就会形成这种恐惧的文化——一旦有任何可能会导致别人嫌忌的风险敞口,都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严重的焦虑。ta们的冷嘲热讽,在本质上只是在安抚自己的本能惊恐。
这种全局背景性焦虑,是主动拥抱无能带来的必然代价。不放弃“无能但无害”的总路线,无论看多少“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想”的“忠告”都是毫无意义的,只会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我连不在意都做不到”的新失败记忆。就像选择做条鱼,又在苦恼自己不能自由奔跑,把每次挣扎跌倒都看成自己的失败一样,属于用无效的负罪感换取努力感,导致无谓自我折磨的净结果。
这条路没有破产的唯一原因,是世界是仁慈的,给人设计了有限的寿命,让人可以在这个策略走到尽头之前就有机会结束游戏。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这么幸运,做不到“足够无害,以至于无能不是问题”——ta们总有割舍不下的贪婪和傲慢,做不到足够无害,以至于他们的无能一直不足以提供足够对冲的利益,自己的账户一直亏损,导致余额在寿命耗尽之前透支完了。
你不会想知道到了这一步的人生是什么体验。
不要走“无能但无害”的道路。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