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连锁餐厅成功毁掉了中国地方菜”的观点?
这个要从“地方菜到底是什么”说起。
到底怎样才会出现一道地方菜?而又是如何会出现一个“地方菜系”?这是一个大有趣味的问题。
这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生鲜食材、耐储食材,和味觉(文化)审美。
一道菜,就是生鲜/耐储食材,在特定的味觉审美的指引下经由烹饪过程加工而成的食物。
这其中,味觉审美暂时按下不表。
耐储食材,是指一些干制、腌制、熏制、精炼之后的食材。它们常常因为特定的商业流通关系构成一个菜系的底色。
而菜系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组特定的耐储食材(往往是作为调味料)池,与域内各地的不耐储生鲜食材及生活方式结合的产物。
决定菜的生命的,是菜中最不耐储运的那个成分。
所有的地方菜的生存,只决定于一个关键因素,是否我这里的这一项食材无法方便的运输到别处?
举个例子,云南的见手青,就一定会养出一系列的地方菜。因为它非常不耐储存,最好只在本地食用。因此当地人自然会用一切自己能得到的耐用食材和它搭配,运用所有自己能掌握的手段,去寻求对这项食材的最佳食用方案。而这种实践的结果,就是地方名菜。
只要这份生鲜的独特产地属性不变(出了云南的特定产地就无法生长),并且在储运手段上仍有限制,这道菜就会一直是地方的。
这就是地方菜的生命线所在。
连锁餐厅的最大要害,在于标准化的食物要求全经营区域内的高度一致,因此它将不能使用任何地域性太强的食材。从这个角度来说,连锁餐厅和地方菜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那么是什么给人造成了地方菜似乎正在消失的感觉,甚至是“连锁餐厅消灭了地方菜”的直观感受呢?
实际上这是错觉。这两件事只是同时发生了,根本不是因果关系。
即使是所谓的地方菜,也是一样渴望卖给出价最高的买家的。这意味着一旦交通改善,食材可以在合理的成本之内输送到更大的区域,就几乎肯定会找到一个比产地更高的售价。
因为城际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开通,原来在本县本城出名的无法外运的土特产,现在都跑去省城和临近省城了。借助冷链、真空包装和航空货运,它们甚至去到了遥远的一线城市和海外。相应的做法也一起跟了过去。
地方菜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省城。它搬家了。
甚至,规模往往还反而扩大了。
基于同样的逻辑,以前离得甚远的连锁店,也因为交通手段的提升而得以把触须深入到地县一级。
实际上地方菜的“迁徙”和连锁店的“入侵”并非是因为后者“驱逐了”前者,而是同一个原因的两个不同结果而已。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