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反社会人格?
什么是社会性?
一加一大于二,这个大于二的超额部分就是社会性。
什么是反社会性?
一加一小于二,这个小于二的缺额就是反社会性。
反社会性的本质,就是要达成有效合作的成本太高,以至于超过了合作所能造成的收益。
显而易见,这样的人如果太多,人群将因为入不敷出,无法自我维持而不能成功构建任何社会结构。
所以这才叫做反社会性。
反社会性非常的常见,绝不是什么杀猫虐狗、连环杀手才有。
过度多疑、强迫性补弱、缺乏礼貌、缺少合作精神、缺少对公共财产的尊重、不遵守社会契约、不尊重传统、不慎重对待社会共识……
一切不利于降低公共产品成本的行为,都有反社会性。
而什么是反社会人格呢?
就是这样的行为本身可以为之带来快感。
例如有盗窃癖、即使没有好处也习惯撒谎、乐于损人不利己、乐于挑拨离间、乐于欺凌……
对将将反社会行为合理化甚至正义化有强烈的偏好。
注意,这不是说这个行为客观上是否有碍社会。
如果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这个有碍社会,而是自认为这有益于社会,于是强烈主张,这个不算反社会性,仅仅只是无知。
反社会人格是指当事人非常清楚这个行为会伤害社会、撕裂社会关系,但是正因为如此,ta才要鼓吹和实施。典型的例如恐怖分子。
简单点说,反社会人格的典型特征是见不得别人好、唯恐天下不乱,并且鄙视和蔑视道德。
这并不罕见。
甚至可以这么说——相当一部分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有这么一个反社会性猛烈发作的阶段。
一些人并没有完成“否定之否定”而从这个阶段里脱身出来,而是在这个阶段里构建了稳固的快感模式,就此固化了。
这就会形成反社会人格。
这不能说正常,但可以说平常。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