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不喜欢问问题的心态,如何学会善于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问问题是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
对应的,回答问题是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义务?
很多小朋友并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延续着自己幼年在学校的习惯,张口就问。被别人问了,也往往努力回答。
但这其实是一个误会。
这个问答机制其实只是专门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默认存在于所有人之间的。
所有人之间,默认是没有应答义务的。
换言之,凡是问人,就要准备报答。因为回答你的人客观上并不是不需要补偿,而是在进行一种信用借贷。
别人未现场取偿而付出的回答你问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无抵押贷款。
无抵押贷款,都很自然是额度极其有限,还期极其紧迫的。
为什么要说这个?
因为人慢慢习得“不想问问题”的习性,几乎总是因为意识不到这个规则的存在,漫不经心借了、赖了大量的无抵押贷款,从而被其他人施以报复的结果。
因为这种无抵押贷款的限额,小到只够对方说完第一段回答而已。而这贷款的还期,也短到你的第一次回应为止。
你的第一句回应——无论答案本身是否令你满意——就需要向对方支付点什么,已经该让对方感觉到至少回本了。
否则,从下一秒开始,你已经成了失信借贷人,甚至一个骗贷者。
这之后的对话,都是发生在出现了呆坏账的银行和失信人、骗贷者之间。
可想而知,每一次的体验都会极差。
对方自己即使没有明确的、自觉的认知,也会不知不觉的从“亏了钱的放贷方”的立场出发继续下面的互动。
你要是早上去早餐店不要钱拿方便筷,隔三差五就去拿,拿上足够多次,你都可能被人砍死。
而一双方便筷才一两分钱,人家回答你的问题随口花个十分钟,就是……懒得算,但是绝对远超这一两分钱。
因为ta亲身花了时间,那每秒钟都是命。
你横行乡里垂二十多年,每隔三五天就挑一家摊子,见面就是一把筷子给人顺走。
顺走你还没自己用,而是一转身就给人扔门口了。
何止扔门口,还经常嫌一把筷子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还骂骂咧咧。
你说你,至今四肢健全,是不是该感激乡亲们刀下留人?
说句直白的,以这个常识的普遍匮乏程度,我国的人口可以达到14亿,纯属是先贤教化有方、人民本性善良的结果。
可想而知,摊主们是没什么好脸的。
次次去都没好脸色,而自己又不清楚为什么,还觉得自己完全无辜,可不就觉得“问问题就是自轻自贱,被人糟蹋”么?
人家方便筷都被你祸害了,生意都没法做,你还觉得自己受了人的委屈,发狠“再也不要去你家拿免费筷子了”。
要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你也不必受气了,人家也止损了,这其实不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么?
很多人都想问“如何正确的问问题”。
其实正确的问问题就一个门槛,既不是“先做研究”,也不是“精准措辞”。
而是
有问必谢,凡答必酬。
为什么说这是唯一的门槛?
因为只要树立了“必酬”的意识,
你自然会去先做研究的——否则你自己都会痛惜这份血汗钱打了水漂。
你自然会再三琢磨表达准确——否则一样血汗钱打水漂。
你也自然会慎重选择有用的、答案能值回本钱的问题,避免那些问来无用、徒耗资金的无聊问题。
你也会更在意问题的实际质量,容不得糊涂含混,蒙混过关。久而久之,你也会知道什么问题该问谁。
你也自然会记得“及时还贷”——谢字不离口。
及时还贷是会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借贷额度、延长宽限期限的——那就是真金白银的赚钱。
你拿到这些付出了真金白银的答案后,也自然珍惜,要投入生产实践,产生效益。
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正循环。
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人类最好做的生意,最有效的利益来源。
开始赚钱了,自然就没有什么“不想问人”了。
因为你难道不喜欢赚钱?
看到没有,那就什么都好起来了。
就这一个要害,你做到即可。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