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4 月 28 日美国联邦众议院以417:10高票通过《乌克兰民主国防租借法案》?

基本不看好这种法案的实际战术意义。

因为无论你怎么援,也解决不了战区防空和空军问题。

空军就不提了——根本不可能在几个月内速成。

雷达兵、导弹兵、炮兵、坦克兵——这都不是几个月能训练得了的科目,至少也是一个四年制本科的内容。

姑且假设进行极简化的速成训练,将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实战化训练……压缩到一两个月内完成,那么还要考虑这些极其局限的因素——

一共就四十辆车,争分夺秒上战场,你觉得一千五百多页的驾驶手册让德国人翻译成乌克兰文来得及吗?如果不自己拿记号笔在按钮上写上乌克兰语(更可能是俄语)标签,连操作面板都难看懂。

我要是步兵,我是绝对不会去搭着这种速成坦克去玩命的——坐车顶上搭便车我是不敢的,回头一急刹车兄弟们直接甩出去摔骨折。

跟着它冲锋也是不敢的,被它轧死的概率怕不比被敌人击中的概率还大。

甚至连靠近它都有心理障碍——装甲战车这东西远比汽车容易翻车,顶着炮火过桥跨壕急转弯一激动分分钟滚个跟头。

七八种装甲车辆,你30辆,我40辆,由一群速驾校速成班学员来驾驶,天知道这些部队的战斗参数是什么——他们能以什么样的速度保持阵型机动?他们遭遇打击能不能做出正确的战术规避?他们能不能快速的识别目标进行战术配合?他们能不能有效的进行步坦协同?

如果对这些部队的表现参数没有把握,参谋作业甚至干脆是不可能的——指望三连正面诱敌,四连侧面包抄,三连都诱到全体起火了,四连还不知在哪条壕沟前复习驾驶科目呢。

假设万幸,显露出了几个天才人物幸存下来了,甚至还取得了战果。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轮作战,还让他上吗?

如果不让他上,把他保护起来,那么难道反而能打的都不上?能上的都是不能打的?

如果让他上,他能在一堆菜鸟同僚里幸运几次?

要知道——一共就只有四十辆车,经验最多传承到这四十辆库存打完为止。打完了原厂也没这么老的型号可以给你继续发扬经验了。

如果你能活下来,你会发现下一轮的车是英国的——右舵车。

这样一支急就章的万国造部队,在没有空军掩护的前提下,冲出去真跟送死差不了多少。这些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装备,这样的用法,在战场上一交火怕还撑不过十五分钟。

要想改善这个参数,那就得大大的拖长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起码从几周拖长到几个月。

而就算是拖几个月,恐怕也只是把10%的生存率提升到20%而已。

问题是,东乌的乌军能等得了几个月吗?20%的生存率就够了吗?

所以,这些七拼八凑的所谓支援,更多的只是一种宣传攻势——最大的意义只是撑住乌军的最后一点希望,不至于现在就崩溃投降罢了。

有这些东西,乌军至少就还会等到它们上了战场被横扫之后才会绝望。

如果它们长期避战,这种信心崩溃也就一直不会发生。

只要这种绝望的大败不发生,“只要它们来了一切就会好起来”的盼头就会一直存在。

只要这盼头还没绝望,那么继续撑下去的勇气就总是还可以挤一挤。

这才是租借法案真正的实际意义——

它们不是用来实际作战的,而是为了挺住现有的部队再多撑几个月,不至于过快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