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艺术疗愈」这一概念?

艺术当然是可以疗愈的,但是这绝不是“用艺术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发泄出来”可以办得到的。

看我的东西看得多的应该知道,我从根本上反对所谓的“发泄情绪“治疗法。这跟你用什么手段去发泄没有关系。

只要你承认“有情绪就需要发泄”、主张“发泄情绪就可以治愈情绪问题”,甚至主张将“其他人应该对发泄情绪的人退让,予以暂时的特权”作为一种政策,你就是在事实上对发泄情绪赋权,是在帮ta们确立一种获得权力的巫术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形式去主张“发泄治疗”,你都是在强化患者对这个观念的认知。

患者会非常乐意帮你证明这“疗法”有效,因为这“疗法”事实上是在帮ta扩权。ta会迫不及待的对家人、朋友、上司宣布,经过“发泄”之后自己“好多了”。

真正让ta“好多了”的,是由此获得的随时随地“情绪降神”的特权。

当事人自己获得了特权;“治疗师”们要么是自己不知道这点,要么是乐于收获这种“疗效”;当事人的亲属暂时摆脱了这一次的“情绪紧逼”。

是不是“皆大欢喜”?

殊不知,经过这一场合谋,这种被正式册封为“成功经验”的“情绪发泄疗法”,会迅速的催生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情绪。

患者自己一次又一次借此得到自己想要的注意、让步、宽免;治疗师一次又一次的借此得到报酬、得到名望,得到发论文的素材;亲属们则以一次又一次的忧愁、痛苦、买单、喘一口气。

循环往复,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持续——不是财务不可持续,就是亲情不可继续,或者当事人对自己的信心不可持续。

这并不是疗愈,而是一种微妙的“无责任协同抛弃”。

艺术的疗愈方式并不是这样——或者说任何疗愈的方式其实都一样——就是借着某种实践,在方寸之间提供一个安全的犯错、检查错误、排除错误执念、寻求正确可行的方式的过程。

直接谈你的人生,即过于痛苦、也过于武断。因为痛苦,所以你会有高度的防御性,以至于在一切地方不自知的撒谎和隐瞒。这导致你客观上已经保证了医治者能给你的一切答复都天然是武断的。

于是你可以只捡喜欢的听,而对任何不喜欢的判断,你都可以在内心安全的不以为然

于是那名为“治疗”,其实不过是你安排的一场自我安慰的木偶戏,一种花钱请人陪聊的精神嫖宿。

所以,我们不谈你的惨痛经历。

我来教你画一根直线。

你听懂了这直线是怎么画的了吗?

现在你画给我看。

我给你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是一整张A4纸上画满30度的间距为5毫米的平行线,要如同直尺一般的直。允许你有1度的误差。

你不要以为这件事容易,放眼中国,能徒手完成这作业的人寥寥无几。

我教你的方法是几何完备、生理适配的,我已经当着你的面示范了,你也当着我的面重复了。

所以只要一根线不挺拔俊秀,不笔直,你必有自欺欺人之处

你画完了,我们来谈你的画。谈这个眼前发生的、记录在案的、证据确凿的事实。

你会看到,没有一个问题事实上是技术的问题。

每一根画弯的线,每一个错乱的间距,每一个颤抖,每一个力度变化,都是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和你的人生痛苦有直接关系。

有你的傲慢、你的怯懦、你的逃避、你的虚荣、你的愤怒,你的悲哀,而且有它们的原因。

这个世界里,目前没有任何人,只有你和我。这张纸上的石墨痕迹,就是我们关系的结果。

这结果里有你对我的期待、怀疑、托付、逃避、背叛、抛弃、欺骗、哀求、贿赂、妥协、报复、诅咒、敷衍、信任、与接受。

这只是一张纸,画好了不会登上封神榜,画坏了你不会掉一根毫毛。你是绝对安全的,你也是无法遮掩、无必要遮掩的。

所以你为什么要逃?为什么要躲?为什么要怕,为什么要怒?

这张纸就是最好的评判者,它会告诉你你错了没有,你是怎么错的。

你会看到,你从来不是错在技术原因和生来不足,你从来就是错在心上。

你什么时候可以安安静静的、不急不躁的、安神坐照,物我两忘,神完气足的画完这三十二根直线,

不但知其来处,亦知其去处;知道它对在哪、错在哪、何以对,何以错;同时接受它的完美和不完美,同时承受它引发的骄傲和自卑,

你什么时候就知道事情是怎么做的,该怎么做,该如何面对每一秒钟的自己,以及这事里的别人。

然后你就可以抬头看见天宽海阔,明日高悬。

从这里往前,你可以顺着我的手一点点的看见为什么明是明,暗是暗,明处如何明,而暗处如何暗。何冷何暖,何坚何柔。

为什么这合拢的双手直指人心,那微垂的眼眉催人泪下。

为什么这眼睛是泪已流干,而不是无动于衷。

丢勒你看得懂,你就抓得住,你就拿得出,你就拥有了。

你只要想,你就可以去拿。

无忧无虑,全然自由。

你明白了没有?

找到这个通向自由的答案,这才是艺术的疗愈。

停止发泄。


我一直在等待有人实实在在的练起来,好给你们讲后面的东西。

现在评论区里有人开始了,你们找找看那里埋着的话吧。

练起来,只有你们练起来,后面的话你们才会真的听得进去。

这是一条只有练起来才会开始的旅程,最后我会告诉你们这到底是如何实现疗愈的。

亲自走过一轮,将会大大的有利于对抑郁症免疫——这实际上是一剂抑郁疫苗。


note 1

不错,你的进度不能用所谓的“直度”来标定。而要用你对方法的优化来标定。你要的百发百中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可以蒙出来的。只不过蒙出两个来又如何?睡几觉就原形毕露,回到解放前了。你要的是只要照做,一定能画出高质量直线的方法——哪怕你“状态”不好都可以很直的方法。找到这方法,才是你不动如山的要害。有多逼近这方法,才应该是衡量你进度的基本方式,而不是“今天有多直”。


note 2

发练习要有系统。为自己设计一个固定的格式进行系统积累,才会有效的推进自己进步。不要随手发张图,发张图,将来你记得啥?你记得这张图怎么画的?什么时候画的?为什么没画好?一张图带总结,另一张图不带总结,两张图如何比较?怎么记录自己的进展?


note 3

要获得任何一种能力,第一步应该做的是什么?

是要先对这种能力作出界定——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如何衡量它的达成程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它来一个简单的等级划分,还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划分等级”这样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获得短跑的能力,你该如何衡量短跑这种能力本身?

恐怕会有很多人会用“百米跑时间分为“15s,13s,11s,10s,低于10s”这么几个等级划分。

为什么?

为什么不可以用“最高瞬间速度 + 达到最高速度的启动时间 + 高于80%最高速度的维持距离”这三个维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短跑能力?

毕竟,你可以先追求提高最高速度,然后追求缩短提速到最高速度的启动时间,然后追求尽可能延长最高速度,不是吗?

“百米15、13、11、10、小于10”的衡量机制,和““最高瞬间速度 + 达到最高速度的启动时间 + 高于80%最高速度的维持距离”的衡量机制放在一起,该选哪个?为什么要选择你选择的那个?

以什么来判断你做选择的选择依据本身的合理性?

实际上,在你选择衡量机制的时候,你就决定了你觉得“训练游戏”的游戏类型。

而在你做出这个选择之前,你需要先了解清楚这种能力本身的运行原理。是那个原理,决定了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成绩衡量机制。

而成绩衡量机制,则决定了你的训练计划。

而确认成绩衡量机制的时候,先根据原理将一个综合的指标分离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单纯指标的组合,然后根据客观规律去决定先过哪一关、再过哪一关,几乎总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你们很多人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手绘长直线到底有多少种要求?

总体方向要直。

局部要匀净。

要两头轻入轻出。

要间隔均匀。

间隔要可以自如的调整,完全受控。

角度要可以自如的调整(即可以随心所欲的保持平行,或穿过任何指定的两点或三点)

要敏捷。

要低失败率(即少用ctrl和涂抹修改)。

这些属性,哪一个应该是优先的?为什么它应该优先?

例如,你能不能不考虑其他因素,先专心练习“敏捷”?为什么不能?

因为不考虑直、平行、匀净的快,有何练习的意义?

你为什么要把快放在前面?因为那可以帮助你保持笔挺?但如果这与“任意穿过两点”的精确性要求矛盾呢?是快重要,还是准更重要?

谁该在前,谁该在后?

更重要的是——到底借助人的生理条件徒手画出直线的最佳原理应该是什么?

如果你们不先回答清楚、或研究清楚这个原理问题、或者哪怕只是先提出一个理论上逻辑通顺的假说,一切练习都只会最终归于失败,不但不能成为抑郁的疫苗,反而会成为抑郁的种子。

只有先有了原理,才会有计划,有了计划,失败就只是计划的失败而不是人本身的失败。

而一种计划的失败总是可以帮助你接近更正确和有效的原理,帮助下一个计划获得成功。

没有计划、没有原理,无法帮助下一个计划获得更大成功概率的尝试,只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

长期慢性自杀,本身就是在自己追求抑郁。

现在,问问你自己,以人类的生理条件,画出一根直线的基本原理应该是什么?

在你的身体里,哪里藏着这根直线?


note 4

不要构建一个“如果我没有杂念的执行就可以行得通”的办法,因为这样你是在依赖“没有杂念”。

你的方法没有健壮到“就算有杂念也没啥大不了的”。

只有健壮到这个地步,你才会免疫于“我有杂念”的执着,从而真的没有什么杂念。否则“一定要依赖无杂念才能行得通的方法“本身就要制造无数的杂念,自我崩溃。

一个需要没有杂念才能行得通的方法,本质上其实是个伪方法,对它的掌握其实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对一个不可靠的方法加以极大的训练量,尝试通过所谓的‘熟练’催生出一种玄学般的能力”,这是中国的技艺观中的一个极大的歧途。

由此获得的所谓“技艺”,往往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狗肉上不得正席”。

它极大的依赖于悠闲自得的无压力的心理状态。问题是一见真章就必然会有恐慌、一有恐慌就一定产生自我怀疑,一产生自我怀疑就会杂念丛生。

没有杂念是它能行得通的前提

这样的“技能”,只是一种致命的逼真幻觉。

它的危险之处在于——在没有压力的时候你似乎真的可以做到,你甚至可以拿出一些优质练习来向你自己证明你真的可以做到甚至做到过。

但是只要拿来用、要面对风险、面对后果、面对期待、面对压力,就一败涂地

继续寻找,这不是正牌货,这种程度的方法,还不够资格成为功夫的逻辑基础

够资格成为功夫的基础的方法,必须不依赖“没有杂念”的好状态。

只有这种级别的方法,才值得投入重大的训练成本去形成肌肉记忆。

继续寻找。


note 5

有一种问题是这样的——首先,提出了一种理论,接着测试了一下,感觉“效果还可以”,唯一的问题,是画不了几笔就会觉得肌肉很酸。

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多人都会觉得“方法已经可以了,接下来就是需要上大练习量,适应这个酸痛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有巨大的隐患的节点。

到了这个点上,一定要站稳了,思考几个问题。

1)这是个“可以靠把肌肉练强后克服”的问题吗?

要思考这个问题,你可以观察一下与之相关的假设是否成立——“如果是,那么画画的人那几块肌肉应该很壮很鼓,而且应该两边身体不对称。”

难道不是吗?那些高手们如果的确是这样解决了问题,那么你那块画了几笔就开始酸胀的肌肉,应该远远的没他们发达,不是吗?

观察一下名画家们,有这个现象吗?

2)绘画是很高强度的事,如果画直线的方案会导致肌肉很快酸痛,这意味着你用同一方法反复绘画直线,直线的质量会随你的肌肉酸痛程度起伏变化——比如肌肉越酸画的越弯。而你无法量化、也无法控制肌肉的酸痛程度,换句话来说,这已经内在的意味着这个方法不可靠。

这个时候强行猛练,更大的可能是会练出肌肉劳损,并且在肌肉劳损到无法支撑后,你的直线质量仍然无法过关。

凡是需要形成肌肉记忆的——也就是要形呈真正的技能的——训练,第一个要害就是要保证形成的是正确的肌肉记忆而不是错误的肌肉记忆。如果是错误的肌肉记忆,一旦形成是很难摆脱的。

这整个修炼有一个很大的point、就是要逼迫你们一步步的体会到“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说‘这回ok了’”。

ok了,你才能下重注,上大练习量,去形成肌肉记忆。

现在还不ok,继续思考和测试。

不要轻易的上大训练量去看“大训练量后的效果”。


note 6

斜30度怎么保证?

很多人用量角器。

如果没有量角器怎么办?

想过没有?

如何在没有量角器的前提下找到30度角?

将一张A4纸的一边折过来,使其平分折叠角,其折痕是不是就是30度角?

测量出折痕与下边的交点后,该交点与长边的中分点相差多远?能不能找一个依据记下来?比如,距离中分点有你几个手指宽?

以后你能不能凭目测直接找到这个点?

所有的A4纸都一样,这是不是就足够你定位了?

为什么要选择整张纸的角点来测量?

因为在这个尺度下,就算你偏了几毫米,你的角度偏差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你用的是ipad里的procreate,那么界面的右上角拉一条30度线下来与界面上的哪个元素的哪个角相交?

连接这两点,就是30度。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耳。

Translation——有物不假大傻瓜。

谁说你是赤手空拳?

飞花摘叶,皆可伤敌。


note 7

难攻不落小田原,那是因为攻的人总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也不衰,三也不竭,

四、五、六、七、八、九……

只要此城可落,就是每天只有寸进,也迟早有胜利的一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只在人声鼎沸的时候才士气旺盛”的努力,只不过是一种“集体娱乐”,这样的“努力”严重的依赖于“学习环境”。

于是,进不了重点班就完了,考不上名校就完了,进不了大手企业就完了。

曲终人散,人走茶凉,仍然兴致勃勃的努力,这是你建立不依赖于环境的能力必过的一关。

你什么时候能过了这关?


note 8

谁说要在纸上画出30度角的斜线,人就要做出30度角的动作?

找到你正坐时最轻松、最直的角度,如果它不是30度,那么为什么不转腰 / 转纸?

如果穆罕默德无法向山走去,

那就把山搬过来。


note 9

有没有想过“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有没有想过尝试修改规则为“允许无限放慢速度、无限的修改获得平直的线”,然后试试看在这个规则下如何画出完美直线?

一笔下去,弯弯曲曲,但能不能凭肉眼看出起点和终点之间这条弯曲的线与完美直线有多少个交点?哪一段是向上弯,哪一段是向下弯?能不能逐段的擦除、修正,直到得到一条完全合乎要求的线?

如果可以,那么意味着你手里有一个最笨的、但是却是百分百可以成功复用笨办法

看清楚这个至关重要的条件——百分百可以成功复用的方法。

得到任何这样的方法,你都可以认为已经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这个方法已经使得你有了一个最基础的成绩,将“做不到”消灭掉了,使得问题从“做不做得到“转向了“做得够不够好”。

它也使得你有了一个努力的基本起点——你很可能可以通过观察这个笨拙的成功,去发现它最可以改善的细节,提高它的表现。

比如,如何增加首次绘制后理想交点的数量(严格说,是密度,即每厘米内与理想直线交点的数量)?

你所追求的理想,换一个表述方式,不就是“首次出手就将‘理想交点密度’提升到肉眼分辨率极限”吗?

如果你可以以一个龟速大幅度的提高这个密度值,那么在这个龟速下,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此时的动作是什么?

这个动作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个动作有没有可能做得比上一次的龟速更快?

从那个最笨的笨办法开始,一路都是上坡路。

很多人会在“聪明的、敏捷的、但是不达标的”的领域长期试图一挥而就,然后长期在一个“随机达标”的水平上飘忽不定。

因为的确存在随机的达标现象,所以在心理上会觉得“我已经找到了办法”,“我现在的方向肯定靠谱”,但是因为这方法其实并不可靠,时灵时不灵,所以这个“我能做到”只是一种半透明的幻觉。

是不敢拿来真的顶用的。

一个方法的可靠性——即稳定的可重复性——要比这个方法可以随机达到的最理想结果重要。

一个每次都画出同样弯弧的方法,要比“时不时可以画出直线,其他时候向随机方向产生弧线,且其结果无法预料和干预”更成功,更有意义,

看似前者连一根直线都没画出来,但它离成功的距离是系统性的,是有限的。

后者看似时不时能搞出一根,但它的结果如此的不稳定,以至于它甚至还不能被称为一种方法,更无从谈起它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先找到这个百分百成功的笨办法,然后再将这个笨办法无限的优化,这是一个近乎普适的策略。

如果给你无限的修改机会,给你无限的时间,你能不能徒手画出一条完美的直线?


note 10

有没有被战争、饥荒、灾难牵动情绪,难以安宁?

这正是很好的压力测试,无可取代。

证明你自己在世界动摇的时候仍然能坚持住自己的小目标,是建立对自己的信任的天赐良机。

世事无常,你可以有常。

你坐的住,你就给你身边的人在无常的世界里撑起了一个角的安宁。

这种安宁比你能做到什么、能生产什么更重要。

手里的线不要停。

且要比之前更直。


note 11

现在要你画出上面那根示范线,你有多大成功的概率?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群人一起研究,可以更早的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是,一群人如何能一起研究?


note 12

心情不好,感觉水平大乱,怎么办?

这不是正好练习一下“心情不好也能画直”?不然哪有机会练这个?

一旦你证明自己心情不好也能画直,你的心情就会大好。


note 13

这一练习的一大好处就是即使你什么都不会,你也很容易偶尔画出直线。

偶然的成功已经足够给你研究的素材,去探讨你为什么这几笔会成功。

只有知道为什么会成功,成功才有可能复制

能随时复制的成功,才成其为有意义的功夫


note 14

坚持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即使断了,也会捡回来”。

而这所谓的“断了也会捡回来”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自我表态,它要落在实践上。

一个决定了即使断了也要捡回来的人,在每一次实践的时候都会做好记录。以便将来自己回头来捡的时候即使完全不记得前文,也可以凭笔记记得自己上次在哪里放下,本来接下去计划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而那些只是自我表态“我会记得来继续”的人呢,满心都觉得自己会记得上次在哪里走开的,下次只要回来就会回想起来。

记好笔记,为随时捡起来做好铺垫。

这是永续经营的必要习惯。


note 15

问自己一个问题——当笔尖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时,相对应的,腕关节划过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肘关节划过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这三根曲线呈现什么样的空间关系?

注意,很显然,小臂的长度和掌骨的长度在此期间基本是不变的。

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当你尝试让指间滑过绝对直线时,你的肘尖走过的是什么轨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