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微博话题

“妇女”这个词,把婚姻的意义抬得太高了。女人被婚否分成了两类,未结婚的加上已结婚的,就是全部的女性。这个穷举倒是没问题,但是为何不分成不穿裙子的和穿裙子这两类?为啥不分成已经工作的和尚未工作的两类?为啥不分成睡着的和没睡着的两类?无非是下意识的觉得“女人嘛,还不就是那点事”。

如果要改,那不如叫“女士节”吧。——女而为士也,不敢不弘毅。

正名本身不急,在正常框架内主张,等待正常程度出结果就是了。但是这个正名的诉求出现本身是一件可喜的事——表示人已经意识到名字背后的问题了,这当然是以自我意识觉醒为前提的——自我意识不觉醒,就不会挑剔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也无力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形象框定。

国内有一种很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思想,就是认为如果一种意见与既定的主流意见不一样而又没希望立刻推翻主流意见,最好是不要表达出来。

为啥呢?因为某种原因,人们已经养成了这种下意识——一旦有某种不一样的声音胆敢公然让人听到了,那么这位“赫鲁晓夫”一定是已经谋划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到了“图穷匕乃现”,要“一鼓作气”,“改天换日”的阶段了。换句话说,一旦有了公开的不同意见,那就立刻就是最后决战的危急时刻,“皇国危亡,在此一役”了。这个时候再要不给予激烈的攻击和扑灭,明天自己这一派就要被拉下王座被诛九族了。

于是任何一点不一样的声音都会引发巨大的过激反应——看看这问题下急于捍卫自己熟知的世界的这些手撕脚踹的大字报式答案,就知道这种大清朝式的恐惧感有多严重了。

世界对他们太残酷了,每天都有无数可怕的言论吓煞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该同情。

女性权利与女性人格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