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市发布的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禁止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

综合的看,中国的学科负担太重了,而这其中最可减省的就是英语。

倒不是别的,而是现在中国的英语资源很丰富,跟十几二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小孩很自然的就会学会基本的英语语法。这东西其实本来就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学。

英语被提高到现在这种重要地位其实是一个时代问题。

四十年前,长期封闭的中国决定要对外开放,放眼中国,懂英语的人屈指可数。

十亿人要赚美元,要学技术,但别说自己如看天书,环顾四周连个有基本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的朋友都找不出来。

这是多大的需求缺口?

英语技能需求极端迫切,而英语资源却极端匮乏。这历史性的导致了英语在这个特殊时代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学科地位。

但现在是什么时代?

首先,中国的外贸规模已趋历史顶峰。

这倒不是说以后出口额不会再创新高,但那更多的是出于出口物品逐渐高端化,而不是业务数量会有多大的规模上升。

另一方面,英语买家的购买力已经趋于历史顶峰甚至要走下坡路。这个应该有目共睹,无需多少赘言。

第三方面,未来外贸业务的增长热点会是一带一路国家,但是作为强势输出者和规则制定者,更可能是大量一带一路国家的商贸人才努力学习中文,而不是我们要去学斯瓦希里语。

第二,英语的存量人才规模已经足够使用,并不缺乏甚至可能有渐趋过剩的趋势。

几亿人英语必修四十年,留学贸易四十年,中国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已经足够多了。不管是教的还是学的都足够多。

不错,英语世界仍然有丰富的文化财富和交往需求,但是现有的和将有的人才资源看不到什么不足以应付这些需求的短缺迹象。

换言之,需要把英语提升到十年二十年前这种高度的必要性已经历史性地过去了。

时过境迁,为什么要坚持已经不必要的陈规?

不必要的浪费下一代的时间和资源当然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为什么不该得到纠正?


发现很多人反应过度了,觉得英语的主科地位会消失。

这个估计是误判。

更大的可能是英语仍然是主科,仍然会是绝大多数人的必修课。

它只是会被分配较少的分数比重和教学时间,把这些时间分配给其它比较紧缺的知识技能。

例如艺术与设计,基本的工程常识,更多的世界认知——例如世界史和地理常识。

在纯语种问题上,可能会有更多学校开始增设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乃至阿拉伯语的班级。

下一代人在海外会有比现在这一代人多得多的机会,这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不错选择——你很容易成为某个拉美或西亚城市里寥寥无几的华人之一,成为这个城市和中国相连的重要管道。这个城市要和中国交往,你总是当地要人首先想起的几个人选之一。

科班出身小语种人才,往往是央企海外项目的重点招募对象,经过一带一路项目派驻服务,在当地自然获得人脉关系,很容易由此获得全新的机会。

不少人在国内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本科生硕士生,到了那边却时常和总理、部长、酋长在一个餐厅吃饭,打交道的已经是当地的豪强地主一类的人物。

别看这一个小部落可能只有中国几个村大,但这些“村长”“乡长”们手里往往有极大的绝对权力,和中国的行政官员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个人冒险精神足够,而且在国内觉得怀才不遇,这其实是一片广阔天地。

中国文化其实天生过度保守,对待风险偏好不足,缺少皮萨罗式的人物。

好在十几亿人,而且时代潮流即将兴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叶想必会出现不少从小向往“伟大航路”新传奇人物。

有言在先——其中一些,会是这篇东西的读者。


路飞,你tm记得把我的答案看完再往船上钻。

别出去丢村里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