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

第一,“社会化抚养”会从根上抑制社会成员的思想多样性。

这就好像觉得哪个品种表现优秀,于是无限克隆,希望圈里都是这个品种一样——用优选优育去除“令人不快”的生物多样性,个头颜色都一样,衣服都可以少做点码子了,这多节约啊~

一场感冒,亏掉底裤:香蕉濒临灭绝,我们以后还有香蕉吃吗?

第二,社会化抚养对“落后者”存在无法交代的不公正。

任何单一的评价体系下都会有大部分人变成相对失败者,这一个问题只能由评价体系多维化来解决,而“社会化抚养”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维度。

斯巴达人就是社会化抚养,因为他们拿定了主意只要战士。在战士教育中不合格的掉队者,“自然淘汰”也不可惜——二十公里负重跑也跑不下来的人留着也是累赘,你会累死在路上只是一种证明你不值得社会投入更多资源的自然方式。

如果斯巴达人还有数学学校,那么跑不下的人还可以去读读数学,再不行可以去文学系搞搞战地记者,再不行可以去音乐系吹吹号……

但你能提供多少个系呢?你能给人多少次重选的机会呢?而且那些在“次要专业”里“成功”的学生,算是真的拥有了一个维度吗?

第三,这个从第一个不行到最后一个不行的顺序必然对应了一种紧迫而明确的社会困境——譬如以色列要求生存,普鲁士要谋求德意志统一,苏联要快速工业化。

这种紧迫性和明确性是有期限的。一旦到期,你求得了安全与和平(失去了紧迫的生存挑战带来的明确价值导向),或者你的挑战转变成了另一种挑战,你会发现你原有的巨大的人力投资造就的最精锐的成果在新的问题面前并不适用,而某个以前你觉得不重要的方向里却又缺少精英,你将陷入巨大的惯性危机。

尤其是这类问题转向是靠老体系不断出现问题、直到问题大到形成了足够的共识才能被真正纳入议程的。到那时你连稍微在碰撞前抓住最近的栏杆的机会其实都没有了。

这时的人类社会就像一艘在冰海里行驶的巨型邮轮,一定要撞冰山把鼻子都撞歪了、有了足够的痛感才能真正的开始转舵。即使你这时来个右满舵,你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剩下70%碰撞进程一步步的展开——你的右满舵顶多让你少挨最后的百分之十而已。

这种邮轮的行驶策略,只能是平时就慢速行进,等到撞上了什么,有了痛感,因为并非全速,所以损失往往可以管理,这时候再把全马力拿出来用来躲开碰撞。

一旦碰撞脱离了,危机解除了,就要重新回到慢速行驶状态。政府就要离开舵轮和油门,珍惜和重建自己的信用,以便用作下一次危机干预。

“社会化抚养”绝对是属于“前进四”级别的措施,这对一个并非处在明确的存亡危机的巨型国家而言,是一种类似“蒙着眼睛在冰海上全速狂奔,自信前面一定没有冰山”式的危险行为。

绝非明智的选择。

简而言之,社会化抚养只能作为家庭抚养失败后不得已的补充,不可以作为一种进取性的策略


补充一条:

第四,有限而积极的社会化抚养仍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社会灾难。

很多人想说——那么我们只搞有限的社会化抚养,只抚养那些父母显然不合格的,家庭显然失败的。与此相配合,政府要负责积极的、周期性的检查家庭是不是成功,父母是否失败,一旦判定为失败,那么其子女就应该纳入为社会化抚养。

这个是想用有限化救赎社会化抚养这个概念。

我毫不怀疑这样会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恰恰是因为这样会存在巨大的综合效益,它才万万不可行

因为这个效益的直接受益者是那个作出判定的实体本身。这个判定者将在实践层面上事实的拥有拆开任何目标家庭,猎取它所钟意的“人力资源”的power。

我觉得你天赋异禀,大有希望给我拿块奥运金牌,和你的潜在天赋相比,我觉得你的爹妈太让人不耐烦,这样吧,待我对做家庭调查的调查员使个眼色,将你从这个“束缚”中解救出来。

最近我觉得金牌数量不太够 / 禁卫军缺少兵员 / 缺少忠诚的好帮手,我就提高失败家庭的标准,多弄点优秀的好苗子来。

等等,什么叫“金牌数量够了”,“禁卫军够强”,“好帮手够多”?

所以什么叫“失败家庭的红线够合理”?

看出这个走向了吗?

恰恰是“收益巨大”,所以才危险,且绝对不可行。

社会化抚养必须绝对遵循谦抑原则,民不举、官不究,发动端绝不能放在政府一方,且举报人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受益。

否则天下生民恐无噍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