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轮椅上的小仙女陈小平因无障碍坡道坡度太高而导致轮椅侧翻,摔倒后重伤去世一事?

历史的看,一个社会要实际的达到“无障碍”状态,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在工业现代化完成后,打一次国家规模的战争。

由此会产生大量残疾的荣誉公民,这些人所拥有的巨大的政治能量会导致ta们的切身利益成为社会的高度优先事务。而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必然需要大量出行来获得足够的生产生活服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能负担得起这些基础建设的成本。

另一个逻辑,就是工业化后一定会爆发婴儿潮。等这一批婴儿们步入老年,就会出现很多非常富有但却行动不便的消费者。这也会激发出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的无障碍化进程。

必要性、可行性、优先性三者皆备,这件事才会被充分而迅速的解决,

如果没有踩到这些历史机遇——要么是社会的自然经济属性仍然太重,以至于人们普遍只在村庄周边几里地活动;要么是没有大量高地位的残疾人,需求难以排上高优先级;要么是有需求,无能力满足,等有能力满足了,需求又很弱势了——那么,这个过程就会非常漫长而且长期虚应故事。

这其实和“社会文明程度”关联并不强烈,并非如被宣传的那样“xx社会良知发达人品高尚”,而是一个非常现实而俗气的社会发展问题。


有一些特殊例子,比如香港。香港实际上是继承了英国这个受过“工业国战争”洗礼的宗主国的文化影响。

还有一些旅游国家,例如一些加勒比养老胜地之类,则是因为一度这些高地位残疾人是ta们努力争取的客户。

根子其实还是一样。

若没有这个猛烈的历史洗礼,“无障碍”往往会自然而然的虚应故事,名存实亡。因为很自然的就会被认为是“浪费资源”,“反正没人用”而被觉得“就这么放着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