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哈尔科夫乌军反击40公里?

其实这类“辉煌反击”,以后还可能会很多。

对于俄军来说,只要是没什么重要战略资产的占领区,乌军如果攻击猛烈,都大可以大步后退让出来。

我早已说过——俄军只有一个要害,就是大量伤亡。

如果乌军每天造成的伤亡低于100人,那么俄军可以无限的打下去。

为了保证低伤亡,俄军进攻可以放慢、撤退可以果断。只要少伤亡,俄军的士气、国内的形势就都不会动摇。这是最大的根本。

在此基础之上,偶然性的出现较大伤亡(比如在某个出其不意的战斗中一次损失了上千人),只要这种损失不是可重复的、不是未来不可避免的,也对俄军不算真正的重创。不能重复的重创——就像偷袭珍珠港——反而刺激起更强的斗志和决心。

乌克兰需要的是可重复的、可靠的逆转交换比的战术和战略。这是乌克兰唯一的逆转局面的手段。

而且速度要快。因为留下的时间不多了。

乌内部已经开始不断的出现前线部队抗拒命令、后方军属聚集抗议现象。这种事如果没有果断手段压制或有效安抚,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毕竟谁愿意去送死?如果前方抗拒、后方抗议就可以不必送死,那么谁不想试一试?

消极厌战情绪,一直是劣势一方的大患。

不出意外话,不久后可能会开始出现“官员、富豪儿子逃兵役”的丑闻。

其实,“低伤亡优先”原则一旦付诸实施贯彻,你们立刻会发现它到底是什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不打无把握之仗,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结合,打歼灭战,打消耗战。

看明白了吗?

其实很多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产战争的实际性质。

它既不是侵略战争,也不是自卫反击战、惩罚战。

它是一场在层层似是而非的法律表象掩盖下的抗美援顿战争

它的种种战略战术,都呈现出这种战争特有的风格。

一种“民心在我,我终必胜”的风格。

因为民心在我,所以我才运动得起来,敌人才运动不起来。

因为民心在我,所以我的士气才能愈挫愈勇,富有韧性,我才敢于运动、渗透,做大胆的动作。

因为民心在我,所以我总能知道你的军火藏在哪、你的训练中心移到哪、你的物资什么时候经过那条路、哪座桥——这些大后方的信息并不能靠前线无人机、卫星情报来可靠获取。

这给乌军造成一个极大的困难——整个乌东乌南,野外对乌军都极不安全,只有据点可以藏身。

这意味着“反攻”常常是一种“对方主动后撤把空地让出来给你占”的危险体验。

这片地面上无险可守,没有现成的坚固工事,而且深入敌军占领区,“反击“成功后让谁来防守?

这到底是“突破”,还是“被诱敌深入”?谁能说得清?

但是难道就不反攻了?就龟缩在城市里、前线堡垒里不再出击了?

只要这些堡垒实际上位于亲俄地区,它们本质上就仍然是深陷死地。

而这些地区到底亲不亲俄,要等俄军打过来,我们这些旁观的第三方才会知道。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算ta们本来不亲俄,你绑了他们做肉盾、做人质、强征他们填壕沟,他们也可以现场亲俄。

基辅政权正在打一场前景非常悲观的战争,一场类似吴庭艳、李承晚、蒋介石的战争,只靠“舆论霸权”是没有办法颠倒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