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释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先给一个体量上的基本概念:
佛教:
近代比较完备的汉文大藏经大正藏,全名《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13年(1924年)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并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在昭和九年(1934年)印行,85函,共收集3439部经,13,520卷。80,634页。[3]
由于近代又发现了大量敦煌手抄经卷,由任继愈主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自1984年开始出版,1997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全部106册。收集了经籍约4,200余种,23,000余卷,约一亿多字。
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碛砂藏、嘉兴藏、辽藏、赵城金藏、元官版藏经、永乐北藏、永乐南藏、万历藏、卍字正藏、卍字续藏、高丽藏。
汉文大藏经被翻译成西夏语和日语,见西夏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
道教:
南北朝时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的《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的雏形,共著录经书1228卷。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著录道书2040卷。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1],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于兵火。
宋朝时,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并用6年时间编成《宝文统录》4359卷。后他又派著作佐郎、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2],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3]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481卷,并雕版印刷,称《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
金朝时,金世宗诏刊补宋《政和万寿道藏》,复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募工补刻,编成《大金玄都宝藏》。道藏增加到6455卷。
元朝时道藏增加到7800卷,称《玄都宝藏》。元刊《玄都宝藏》比《大金玄都宝藏》增加了一千数百卷道书。主要增加全真道道士新撰之著作。然而在元朝中叶,道教在与佛教的争执“老子化胡为佛经”中道教无证据老子化佛,而佛教证明释迦文佛比老子早生早亡,而且老子是在秦国终亡,在史记都有记载,道教受到了打击,按约定道藏被烧毁。辩论会场上的十名全真道道士剃度为僧,全真道受到冷落,正一道兴起,因为正一道没参加这场辩论。
明朝时又重印道藏。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明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板事竣,印行《正统道藏》,共5305卷。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607年)又刻印《万历续道藏》,增加了180卷。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成512函,经板12万多块,约6000万字,分量超过约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道藏》中的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编排。
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统道藏》经板悉遭焚毁。各地宫观收藏的《正统道藏》印本也因战乱灾祸而存者寥寥。中国现存惟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印本,是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明代《正统道藏》。1926年,上海涵芬楼书馆影印这部《正统道藏》。近年又有一些《正统道藏》影印本,如1977年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出版的精装本(60册)和1988年中国大陆三家出版社联合影印的精装本(36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也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正统道藏》。
清朝无道藏之大结集。道书纂修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编之《道藏辑要》,除选收《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书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种。《道藏辑要》后书板被焚。光绪十八年(1892),四川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首倡重刊《道藏辑要》,至光绪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辑要》,板存成都二仙庵。近年巴蜀书社重印发行。
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等。
1997年,中国道教协会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2004年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重新点校、分类编目。增补了旧藏遗漏的重要材料,并选择部分近代发现的古道经,如黄老简帛书、敦煌道经写本、金元藏经刻本孑遗等,补入经书约百余种。《中华道藏》分为四十九册,每册约150万字。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五百多种。
《中华道藏》(线装版)在精装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重要文献,重新进行了核校。全书分为60函,共计5600多卷。线装版共印行220套,将悉数在全球范围内颁赠。颁赠对象包括中国大陆、台港澳及国外著名宫观、图书馆、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
儒就不说了。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二十四史,这些原则上都是儒家必读,前者已成传说。
四库全书,经就是儒家学说,史是基于儒家史观做的历史记载和分析,释、道这些只是子部里的一个分支,所谓的集大多数都是儒家学者的著述。
经:包括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专门研究经类的学问,成为经学。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地理和典章制度著作,分为正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诏令及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包括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数术、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包括历代作家个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论、词曲五类。
你们要知道,这些所谓“大藏经”,“全书”本身就是某种学派基于自己的需求和立场阉割过的,别看这动不动几千万字上亿字,本身就是“去芜存菁”的结果了。
说得不好听点,被去的比被存的多得多——譬如四库全书,出了名的烧掉的比留下的多得多。
简单来说,一种积淀上千年的意识形态的规模,已经超出了个别人类可以有效谈“精通”的极限。
这头大象已经如此之大,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基本上是盲人。客观上甚至已经谈不上有人“懂”它了。
而那些认识到这一点而从不说自己“懂”的人,往往比那些自称“早就看透了”这些意识形态巨兽在说什么,然后下断言性的结论说“不过就是xxxx”的人懂得多。
人家起码知道自己不懂。
顺便这也解决了一个问题——信是不可能建立在“懂”的基础上的。
自认为自己是“懂了”才信的,本质上只能是在搞一种以信xx为形式的自我崇拜。
ta信的其实是绝对聪明的自己。
其实信的人并不是全懂,而是在ta自以为懂的这部分里建立起了对其他部分“料必不错”的信心,然后下了个自觉有值得一搏的赢面的赌注。
如此而已。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