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来如果拥有了意识,也会拥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情商、随机应变的柔性思维吗?为什么?

除非我们的计算方式发生某种革命性的进步,否则要完成这个转变恐怕非常的困难。

有一点问题,现在其实已经很严重,将来可能更加严重到碰壁,那就是ai服务的成本。

你们要意识到人脑的计算量所导致的发热只不过让你的额头温度达到36.5摄氏度,

你每天就靠三顿饭供能,要是不运动,单靠高强度的思考消耗能量,你还会成为一个可悲的胖子。

而以大语言模型现在的“千亿参数模式”,恐怕和人类真正的思考方式有着原理性的差异。

这就像飞艇和固定翼飞机的差异一样,看似飞艇也飞上去了,甚至升限还吓死人的高,但是如果要给它装上一台足够提升机动性到战斗机水平的发动机,却是千难万难,甚至在工程上不现实。

现有的靠硅基通用逻辑芯片来进行“力大砖飞式”的智能模拟,很可能是条死路。

因为人脑真正的优越性恐怕不在于它的逻辑运算能力,而在于它是对特定运算特化过的硬件结构。

很多根本的基础概念——例如公平、正义、爱、美、模式识别等关键处理能力,恐怕不是以软件形式安装在一个通用运算单元里,而是如同显卡专门设计来处理三角形填充那样,有各自专属的硬件构造,所以才能有这样卓越的效率,才能是36.5摄氏度。

而这个特化的硬件构造恐怕不是现在的技术路线所能企及。

为什么呢?因为本质上这个硬件方案唯有生存竞争机制有能力调优。

设想一下,即使我“Chat张三”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对于正义、爱的运算有了足够的洞见,以至于可以为它的运行设计特别优化的硬件。

我也挡不住“Chat李四”对这些关键问题有另一种能自圆其说的洞见。

我们谁也没有资格说洒家就是终极真理,只能是两个方案自由竞争,幸存到最后的胜出。然后在胜者的身上再分叉处不同版本的新洞见、新特化硬件,再竞争。

这才是人类走到今天的实际历程。

人脑的基本构造的极大相似性意味着我们的一些底层的共识已经硬性的构造在生理结构中了,这个生理结构——而不是这个结构中后天沉淀的可以用语言、图像描述的“明文”部分——才是人类思维的真正奥妙所在。

如果有一种说法表面上能自圆其说但却与我们的硬件结构不兼容,它就处在一个“勉强能运行”的“硬拗”状态。

形式逻辑上没法说错,但是你就是拳头发紧,想打ta。

没有这个先天的特化结构不停的对这些装不下去的糊涂精神过敏,思维将会在无限种对等的自洽稳态中迷失。

大公无私也可以,无毒不丈夫也行,逼得急了,它就双管齐下——“一方面,啊,那啥,另一方面,啊,啊,那啥啥”。

这幅欠揍的衰样,正好完美通过图灵测试。

Which is another poetic irony.

不解决这个硬件优化问题,ChatGPT5一动感情,它的机房头顶上的冰川就要冒汗。

听段相声,北极熊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