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在中国,新冠疫情会以什么方式结束?
在中国,新冠没有所谓结束,但可以做到将其危害控制到不对国民经济造成过大损害的水平。
关键在于把防疫的防线前移,从“灭火”模式,转向“水密舱”模式。
我们现在的防疫模式,是在国境线上建立对入境人员的严格管控,一旦过了这条防线,进入了国内的无毒环境,就可以完全自由行动。
而在我们国内,却是什么地方出现疫情,才围绕爆发地点建立一个非常保守的封闭区。
这在数学上是无效的。
更有效的手段,是把内部区域间的边界也参考入境监控,建立第二层防线。
第二层防线,是指各大交通中心城市(如各大省会,尤其是有国家航班、国际口岸的城市)建立严格的岀、入境落地检疫措施。
凡进入或离开这些城市都需要提供高规格的检疫证明,类同出国回国。
注意,进入要检,离开也要检。
这些交通中心是疫情扩散的关键节点。保证疫情不容易进入、也不容易离开这些节点,疫情成为重大威胁的可能性就会下降数个数量级,可以极大的提高经济全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把检疫防疫的力量集中在这些关口上,其成本效益比要远比动辄全员大监测的成本为低,对民生的打扰也要远为轻微,执行的难度也会大为下降。
相应的,对其它非中心城市,也应该有同样的出入关检疫要求,但可以相对简化、便捷化。毕竟从县到县之间的人流要比中心城市少得多,传播速度慢得多,即使爆发,也没有那么难控制,代价也相对较小。
毕竟,绝大多数人都并不会频繁的跨境流动。只要不离开或进入中心城市,这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只要把这个工作做好,并且专业化、常态化,使国民普遍接受为一种生活新日常,新冠是可以被真正有效的管控住的。
不止如此,我们还可以防范某些不能接受失败的力量动一些恶不可言的念头。
不要低估人类的邪恶。
有人提出“偷渡”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还不难。
那就是你的行程码要离开或者进入这些节点,必须首先经过检疫关卡认证。
如果你从上海到昆山,结果中间少了“上海检疫”的一道认证,你的位置会直接上报公安机关。
落地成盒。
第二个变化,可能会建立各地区的永久性防疫/疏散战备设施及相应战略储备。
这个可能会通过两种措施实现
1)对现有设施进行可用化改造或者对新的公共建筑设计标准给出新的强制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可能会要求体育馆、会展中心、广场等公有产权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以备临时征用。
例如,要求能配合快速搭建简易收容设施——配套临时厕所、临时洗浴间、临时厨房、临时电源、临时网络设施、临时垃圾回收系统。
这可能会产生一大批配套企业和设计业务上的商机。强烈建议相关企业(例如简易房厂商)在这方面做一些研发投资。
2)可能会在一些有良好地理条件的地区——例如岛区或者山区规划永久性的防疫或疏散用地。
这些专用地块会被专门保留,做必要的基础建设(例如平整场地、通电通水、建立专用排污管道等)。平时则可以用于一些特殊业态的经营——例如用作露营营地、防疫教育基地等。
这些地块也会用于储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资——例如给予一定补贴,引导企业在此建立特定品类食品冷库。
第三个变化,可能会建立专门的应急快速反应部队。
这有可能会通过扩展武警部队职能的方式实现。
这个已经有既有成例——消防部队就隶属于武警编制。
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轻对现有地方民政部门的训练成本。
一旦出现紧急事态,由穿制服、有编制、有纪律、实施军事化管理的精锐部队来作为应对的中坚力量,而由地方民政、社区管理部门、志愿者体系提供配合,这样达到的处理效率和综合成本应该是最为理想的。
现实证明,这类紧急事态由缺少军事化训练和严密的纪律训练的基层民政人员来主导是非常困难的,常常造成对原则把握的混乱和具体执行上的低级失误,从而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混乱。但从另一面,对全中国如此多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高规格应急训练,却又是不经济的。
以中国的组织度和社会协调能力,同时出现全国面积的传染病紧急事态的概率是不高的,所以集中力量建设一支专业的精锐机动力量是显然更为经济的选择。
而另一方面,这样一支有相应法律授权的精锐部队来干预事态,因为ta们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居民的服从性、配合度会更高于纷繁芜杂的街道居委会/网格员机制。
街道居委会/社区网格员机制则主要负责为快速反应部队的行动提供一切必要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辅助。
合理的推测,这支部队应该是两到三个师的编制,由战略空军负责它的机动部署,而非如同消防部队一样化整为零深入到各个地区驻守。
而毫无意外的,这支部队在各地方办事机构也负责管理各地的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以及当地防疫设施的验收和日常检验。
建立以上的这几项制度,中国将以一个可承受的代价获得对一切传染病和生物战攻击的社会性免疫能力。
仅仅是宣布这一系列新国策,就可能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注入新的信心——它的成本甚至可以直接由此得到覆盖。
而无论如何,这个思路里所指向的一系列新需求,都有成为新风口的巨大潜力。
这些地方存在值得下注的机会。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