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居为什么流行白墙黑瓦,这种建筑审美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北方不是这样?
基础的民居的配色的主导要素一般是成本和实用性,不是出于什么审美。
刷石灰可以有效防潮防霉(主要是防霉)。又便宜,每隔几年就可以再刷一遍。年年住新房,不好么?
至于说黑瓦,这个首先是瓦不加特别的材料选择,最便宜最普通的就是深灰色瓦。至于为什么会黑,是因为时间久了潮湿环境下长了苔藓,颜色更深,于是看起来漆黑一片。
审美是在这个环境下适应久了,是一种对这个建筑群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的精神皈依所生发出来的一种忠诚宣示。
假设霸王龙活着,长成那种泥巴黄,这个黄对大半被命名为“霸王黄”,被认为是一种超级牛的好颜色。
很遗憾,人类就这德行。
顺便说一声,在古代要“选色”是很奢华的。
因为古代涂层涂料很不稳定,要做漆器想要寿命好,漆层厚度怕不要几毫米。天然漆工艺复杂、产量很小,贵得要命。至于能为漆层着色的稳定的矿物性颜料色素,那是拿来画画的好东西,建筑根本不能大面积使用——只有真正的富贵人家可以小小的用那么一点。如果你用植物性的色素,比如姜黄之类,便宜倒是便宜,太阳一晒,不是褪色就是变黑,根本没法用。
除了天然漆,以及鎏金包金这类手段,其他的涂料附着力都糟糕得很,涂上去没几个月就破了,剥落了。想要不破落,必须付出沉重的维护成本。
刷得油光水滑的,往往都是地位崇高的东西,比如琴、比如弓、比如梳妆盒、比如文具。一般的东西是没资格刷漆的。
拿来往墙上刷,更是奢华得很,而且一定是对现金流自信的很,确信自己有能力维护才行的。
要么你就鎏金、包金好了,更贵。
其实各地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最实惠合用的建材是啥颜色,房子就是啥颜色,都是本色。
谈不到审美上觉得什么色好看,然后专门雕梁画栋——这个绝对是富贵人家的专属选择。
@陆土根 在这说我“顾左右而言他”,理由是别的“地方就不是这个颜色”。
别的地方没这个需求,或者没这个材料,很难理解吗?北方需要防什么潮防什么霉?北方要的是不冷,刷成白色嫌自己柴火太多么?到了两广,热得恨不得墙都不要,在木板隔窗上刷石灰么?住吊脚楼的,住土楼的、住窑洞的,刷白干啥?
还是说要拿最近一百年近代化之后修的“居民楼”来举例?
至于什么“闽南民居就大红大绿”这类话——多半说的是庙宇这类宗教建筑。
红墙绿瓦非平民可用,如果有,属于违制,足够杀头流放了。
广州陈家祠已经是顶级民居,花了无数心思钻空子,也一样是通体灰色,砖石规格高一点而已。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