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Michelin)是否有资格评判中国菜?
说句实话,现在的大众中餐的确欠缺礼仪化和现代化。米其林评价低并不奇怪。
现代餐饮体系里“好吃”“适口”已经并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了。好的餐饮体验里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体验。要有利于长时间社交、有利于健康,很多点都是需要重新设计的。中餐的注意力几乎全在口腔里,而并不在用餐过程上——上菜一窝蜂摆齐,先等“菜齐”,然后一齐“入席”,干一杯一齐“开动”,推杯换盏之后杯盘狼藉。这些问题靠“好吃”是找补不回来的。
米其林的观点是“在食物的陪伴下愉快的时光”。要害在于时光,而非食物。美所、美器、美仪态、美人儿,然后才有所谓美食。为了顶尖的美好,上菜必然是一道一道单独上,每一道都要正在火候上上,正在火候上专心吃,这才能不辜负每一道菜。厨师排菜也深入考虑了人的起承转合,胃口的挑起、舒缓、满足、留恋。菜的分量也要充分考量——要让你吃上两个小时却不胀腹。
这两个小时里,食客要无条件的在侍席的引导下把自己交付在厨师的设计里。无条件投降,放弃自己的一切执着。你不能来个“我想吃辣的给我做点辣的”,“我好饿给我来点能饱肚子的”,而是几乎要舍弃“点菜”权。只有彻底“投降”,才能吃到“我”以外的东西,才能有新体验,才能达成与美食制作者的真正交流。上面这些通相加,这才谈得上“用餐体验”。这个用餐体验势必要求食客、厨师、侍席默然于心的合作。这些东西,目前的中餐统统欠奉。即使是所谓“高端中餐”也罢,始终不敢挑战食客们指向饥饿感的餐饮习惯。高端食客也往往不过是“有钱的饿汉”。
上桌之前对厨师如使仆役,稍不顺心就拍桌而走。中餐厨师是在给一群根本不知美食为何物的人做奴隶,做胃口填充机。只有仗着“传统配方”“得奖大厨”的招牌才敢有一点战战兢兢的观点,而且在暴君般的、义和团式的食客群面前根本不敢坚持。主客伦理如此,哪有“美食”?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古今同理。
只能说希望中餐慢慢能有有勇有谋之士站在这丰富遗产的肩膀上把“钟鸣鼎食”的中式宴会体验真正复兴起来。
现在满清式的愚昧餐饮文化是不配担当这个历史责任的。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