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俄罗斯一架苏-34 被击落,俄军王牌飞行员被俘,俄罗斯空军的作战能力如何?

结合这些消息看一下。

1)俄罗斯从2016年开始计划启动军工综合体改革。2017年开始启动,2019年再次加码,2021年3月再次加码。

深度观察:俄拉开大规模军工改革序幕 1340家企业面临多种困境而俄罗斯现在已经宣布要开始轰炸乌克兰国防军工企业。

这意味着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完全进入战时生产状态,而乌克兰军工全面停工的状态”的阶段。

而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因为长期与北约在武器市场上竞争,所以一直是完全独立自给的。俄罗斯人用俄罗斯钢造俄罗斯坦克,装俄罗斯发动机、俄罗斯变速箱、俄罗斯滑膛炮使用俄罗斯炮弹、俄罗斯火炸药,烧俄罗斯燃油。

没有任何生产瓶颈。

这种国防工业上的压倒性优势,既不受北约国家制裁的影响,也不是靠北约国家“大量支援轻武器”所能弥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换言之,在军事上无论乌方现在如何鼓吹“顽强抵抗”,乌军的装备打一轮少一轮,俄军的装备则打一轮、修一轮、造一轮、改进一轮。

乌军可以得到的支援——姑且假设一直可以得到支援的话——只有轻武器。

这将渐渐演变成一种“依靠重型技术兵器的射程、精确度和功能性优势,是否可以打赢无限量的轻武器”的实战检验。

演变成“不限量的突击步枪和子弹 + 步兵反战车导弹 + 肩扛防空导弹”能不能战胜“弹道导弹 + 巡航导弹 + 远程榴弹炮 + 重型迫击炮 + 火箭炮 + 轰炸机 + 战斗轰炸机”的问题。

俄军想要伤亡小,其实做法非常简单——利用射程优势在乌军无法触及的距离上攻击,就可以把伤亡近乎降到0。

所谓“平民围堵军车”战术,使用微波、噪音、催泪弹这些非致命手段不难驱散,宣传意义居多,军事上没有现实意义。

2)俄军的首要战略是剥夺乌克兰的持续作战能力、根绝乌军获取胜利的可能性,并且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不同于传统的展现包围,俄军在用远程火力点名摧毁乌克兰的“军事基础设施”。

可以预料,乌东乌军主力可能撤退的道路上的所有大型军用储油,不是被俄军地面部队占领变成了俄军的补给,就是被巡航导弹和空袭摧毁了。

乌军如果向西发起突围,将会发现沿途没有补充燃料(尤其是柴油)的地方。最多跑出500公里,之后装甲车辆将完全失去动力,只能放弃。

也许民用的汽油还有,在一些民营加油站还有零星的柴油存在,但是这对乌军进行战略机动根本没有实际意义,难道把几个旅的装甲车辆拆散了分头去找加油站排队加柴油?走几步加一加?

形象的说,乌军现在像一个守在小水洼边的人,前面是背着水管坐着飞机的敌人,后面是资源沙漠。

事实上就算是完全让开正面,乌军也丧失了战略机动的能力。

只要你跑,你就会被一路追杀渴死在路上,还不如守着小水洼还能多挺几天。

看似第聂伯罗的桥梁如果还没有炸断,那在军事上也只会是一种诱饵——乌军无论如何不可能平安越过第聂伯河。几发中程弹道导弹就能摧毁关键通道,把乌军打入绝望境地。

所以说,从战略层面上讲,俄乌战争已经结束了。

甚至更直白的说,这的确称不上战争,而只能称为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在军事上争取胜利的可能其实在战争的前三天已经被阉割删除了。

俄罗斯真正要慎重处理的问题,是如何最好的让乌克兰的战果最好的呈现出来。

这属于牛已经捆住按倒了,要小心的下刀,不要戳破苦胆、不要浪费牛黄、不要把牛皮损伤、不要把黄瓜条切破相,要理想的分割。

这是一个“不要浪费材料、不要浪费体力”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战争胜负尚在未定之天”的问题。

3)留着人道主义通道,让你跑。

什么意思?

汽车烧的汽油给你留着,供民用汽车通行的桥也还留着。乌军军人只要脱下军装,丢掉武器,大可以开着汽车或者坐着大巴以老百姓身份离开。

要你军心涣散,一天比一天无力固守。

就算你现在还有能力拿着枪绑架平民做肉盾,你拿枪的人也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绝望。

在本质上,军队是装备、人员和组织之和。军人抛弃军人身份,军队就失去了组织要素,再失去装备要素,军队就已经等于消灭了。

因为乌克兰失去了一切军工能力,也不可能从外界获得足够重新武装的资源,乌军等效于永久被歼灭了。

但是可以少杀很多人。

更重要的是——攒下了更多的难民名额。这些逃亡军人在战后是不可能在乌克兰这轮土地上栖身的。

乌克兰军队已经沾染了严重的纳粹思想基因,放他们去德国、去法国、去意大利,去西班牙,让这些前二战国家重温他们的噩梦也好。

让他们切身体味一下他们到底支持的是什么人。

讲完这个大背景,再来谈论这次的Su34被击落事件。

毋庸讳言,俄罗斯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生产高科技精确武器的产能并不充裕。这些武器生产周期过长、工艺要求过高、需要的综合资源太多,是无法无限量使用的。别说俄罗斯打乌克兰,即使当年全盛期的美国打海湾战争,也曾出现过战斧导弹库存告急。

在空战战术选择里,存在一个安全、成本、附带伤害与杀伤强度的四角平衡。

要安全又要少附带伤害,很简单,在远处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绝对安全,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杀伤强度就不足。

又要成本、又要杀伤强度、又要安全,那就要用低技术武器——例如传统炸弹,这个无限量供应——但是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就没有精度。从四千米高空投弹,在没有制导的前提下,准确度可想而知。那会造成大量的附带伤害。

可想而知,俄罗斯最佳的策略是用带装甲的对地攻击机携带非制导武器向前试探安全距离的极限是多少。

这是一个“包好的鸡蛋会在几楼摔碎”的问题。

它必然以“摔碎一些鸡蛋”为测试的必然代价。

测试出这个安全距离极限,对俄罗斯管理战争成本有重大的意义。每近五百米,就能省掉不知几个亿。

20公里,那就是上百万美元一发。

5公里,可能就是十万美元一发。

三公里,两万美元一发。

一公里,每射一发赚一千美元——省掉了冷战遗留武器的销毁费用。

实际上,俄罗斯现在用的就是冷战的待销毁库存——FAB-500炸弹。

知道了这个距离,就可以采用种种手段针对性的改进这个距离上的攻击战术和改进装备。

有些精确制导武器指标要求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外有效制导,那么指标降到5公里的精确制导会不会存在成本更低、加工更容易的制导方案?

存不存在一种战术可以把这个距离压近到3公里,从而把指标进一步的下降?

这本身是一个正常的火力试探、随机应变的战争进程,除非俄军存在什么绝对的缺陷导致他们没有战术战略调整的空间,必须硬扛持续的同类牺牲,否则这种“战果”对乌军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对战争结果根本没有影响,也根本不代表“俄空军缺少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