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如何培养这种静气?

静气是什么?

就是遇到大变故,仍然可以不慌不忙维持原来的轨迹。这是怎么做到的?很多人觉得是靠大胆,靠勇气,或者靠不在乎。

这都是错的。因为这些“品质”固然会让你“淡定”,却有更前置的问题——它们会让你决策的时候过于轻易和乐观,以至于经常闯入危险海域,真遇到事了,反应又过于迟钝。经常闯入危险海域,不管你的“勇气”“大胆”有多少,总有磨光的一天。你也不可能无限的“不在乎”。就算你可以“一直不在乎”——这一般都是有爹妈跟着收拾烂摊子造成的不知好歹——你船上的窟窿,折断的桅杆和被放弃的航程总是很现实的。

静气的要害,在于做计划、下决心的时候不抱侥幸。

做计划、下决心的时候,不要是因为有某种便宜可捡、有什么方便可乘,不要是因为自信某种事情不会发生。

要做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该做,就算它做不成,就算它失败,能把坑填浅一点、能把路延长一步,或者哪怕化身白骨警示后人此路不通也罢,这事也非做不可,非有人做不可,非我不可。那么就做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抱侥幸的大前提,是“必死的觉悟”。一开始就没有生还的侥幸,所以一开始就可以不必抱这样那样的意外不会发生的乡愿,于是也就没有必要讳疾忌医、自欺欺人。

怕得提都不敢提、想都不敢想,哪来什么准备和计划呢?只有抱着必死的觉悟,毫无讳疾忌医、自欺欺人,你才能极尽最大可能对一切可以想到的风险做出探讨。

尽管实际上你做不到穷尽一切可能,甚至连你想到的部分也并非全部有周全的办法,但你对这两点仍然没有侥幸和乡愿,要做这事的决心没有动摇。只有这样,你才能有“静气”。

这静气是什么?当有事发生,要么这变故早在你的预料中,于是胸有成竹,甚至正中下怀,要么你早有心理准备,你自然安然接受你早已接受的可能。

只有这条路,才能真正做到有静气。

所以有静气的根底在哪?在于找到就算失败也值得拼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