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编造作文「十一长假去奶奶家」,但我们根本没去奶奶家,该不该让他重写?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先说一个基本结论——让子女建立起“文责”意识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责任问题。你要非常清晰的意识到这些文字的责任是什么。意识不到或者对这个不以为然、掉以轻心,在应景的时候是足以致命的。

什么时候、什么题材可以虚构,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不行,知道边界在哪、手法如何掌握,这是一门在刀锋上跳舞的艺术,不可不知,也不可不慎。

要知道,很多人就因为一篇游戏般的文字、合同条款里看似不经意的一段话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在现代,闻名遐迩的明星因为无意间的几段话社会性死亡的也是比比皆是。

你越是树大招风,想要在你的一言一行里找到把柄的恶意的眼睛就越多,滥文对你的威胁就越大。你觉得是开个玩笑,人家就要说你是蓄意伪造,到时候你百口莫辩。

而且在那些你削尖脑袋都想挤进去的优秀团队,对于你的文责意识是高度敏感的,一封邮件、一张简历就能暴露出你的种种责任意识和表达能力的不足。

很多人以为那是靠多写小说、诗歌练出来的“文笔”。其实根本不是,是一种犹如达摩克利斯利剑一般的清晰而锐利的、架在脖子上的威胁,在逼迫人精益求精,百步穿杨。那其实一般更多的是邮件、报告、通知练出来的。

养成对待自己的文字的严肃态度,是一个人想要达到一点人生高度必须有的自觉。这个在世家大族里面属于默认的家学传承,基本常识。如果你没有把握负责,那么索性不要写,以免贻害无穷。

不要小看一片小小的纪实作文,一旦建立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错误意识,将来要花十倍百倍的功夫也不见得扭得过来。

这个原则是清晰的,没什么好纠结的。

但是,有了如此清晰的原则的答案,却未必意味着你要在这时候发作一番,“努力纠错”。

父母们要仔细看清楚这里——一切皆有其时,并非因为一件事是对的,做它就不必考虑时机是否成熟。

如果你的子女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到足以理解你所谈论的“文责”概念、没有能力理解和共鸣历史上种种从文字而来的大祸的教训,那么这时不建议你在自己焦虑的驱使下盲目妄动

这话该说,可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到。你勉强去说,只会在子女茫然的心灵里留下一个“我不知道到底在哪,但显然爸爸/妈妈觉得非常可怕”的神秘禁区

子女因为理解力所限,也没有可能真正的获得对这禁忌的敬畏,只是纯然的出于对你的信任和爱,笨拙的想要令你满意。

这只会导致一种结果——ta们既会被这看不到边界的迷雾般的禁区夺走巨大的自由,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又会因为该守的没守,守了的守错而看上去似乎根本没有遵从你的“教导”。

极易在你面前变成“明知故犯”。

其实ta们努力了,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是你在强人所难,而不是ta们傲慢冷漠,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错在你,而不在ta们。

你过度在乎你的焦虑,把这份本该由你不动声色承受到时机到来的焦虑,提前推卸到了ta们尚无力承担的肩膀上。

那么,当你知道这原则是对而且重要的,但是讲述的时机还未到,你该怎么做呢?

第一,你要放松。子女在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实际含义的时候,并无行为的故意,ta们对这行为背后的罪是免疫的。

当ta们还不懂什么叫所有权,因为喜欢某件别人的玩具,拿回了家,这并不叫做偷窃。

当ta们还不懂什么叫性,因为喜欢某人而抚摸ta,这不叫性骚扰。

当ta们还不懂什么叫“文责”,因为觉得方便而虚构了十一经历,这还不构成撒谎和伪证。

不错,这些事让你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的确是你有必要要开始做这些教育的信号灯。但在你遇到的第一件事上直接发作,利用这件事作为这些问题的“第一课”是一个非常坏的做法。

除非涉及到什么紧急而危险的必要,你应该不动声色,让这第一件事滑过去,不要让它在子女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为什么不要留下烙印?

因为你可能觉得这留下的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印记”,但事实上在子女心灵上留下的是无理性恐惧和父母的背叛。

ta根本没有得到过这个禁忌的教育,但ta却在为触犯了这禁忌受到折磨和惩罚。明明是父母没能履行自己教育的责任,却在自己头上发生了“你为什么自己不明白这种常识”的罪。

更何况很多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逃避外人对自己家教不良的谴责,所以在假装自己已经教过、已经说明白了。

不教而诛,是为弃之。

你如果抓住第一次发作,留下的不会是一次“理解不能偷窃/骚扰/妄文”的记忆,而会是一次被抛弃、被背叛的烙印。

同时,你也不该过于大惊小怪、去过度责怪你自己。你没有必要把这看作“重大失误”或者你自己的“严重失败”,而应该把它看作最自然的事物的展开过程——你的子女无意间犯下了第一次错误,仅仅只是上天提醒你应该开始谈论一些东西了,如此而已。既不表示子女是天生恶棍,也并不表示你是一个多么糟糕的父母。

不动声色,让这件事无声的滑过去,它于是不会成为子女关于文责问题的最初记忆,而是会消失在ta们的认知中、成为一件长大后ta们根本不会记得的虚无之事。因为没有记忆,这也就不会对ta们形成多少后遗症。

你应该另外挑选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方法,去讲那些ta应该明白的概念,在无罪、无过错的语境下、在概念的前置概念已经建立的前提下去完成ta对这些问题的第一次接触。

(这最后一条非常重要——你要说明一件事情是不对的,需要先解决很多问题——“凭什么说一件事情是对还是不对?” “这件事如何符合了不对的条件?” “如何区分这件事和与它相似的其他事?” 这些问题不解决,单说这个那个“不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ta们根本没法操作。)

这能更有效的建立这些伦理概念,同时又可以避免与这些概念的第一次接触就结成心灵创伤,避免在亲子感情中留下负资产。

这样的负资产留多了,你们的关系会渐渐转向负面,你会完全失去对子女的影响力。没了这份影响力,只剩下一个名分、一条经济依赖的锁链,是无法谈论什么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