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技术分析哪种方法好用?

股票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有问题的。

简单来说,就是不可能存在“银子弹分析术”。

这个道理不是很复杂——如果一个策略是有效的,它势必会号召起足够大的一致行动人群体。

而这个已知去向的一致行动人群体就会立刻变成猎物,招来猎人群体。

任何细节公开的技术分析理论,一旦被广泛相信有效,就一定会产生沙丁鱼风暴,而沙丁鱼风暴一定会引来群体猎杀。

这是绝对必然的逻辑。

换言之,要么它是失败的,于是它已经是失败的。要么它是成功的,于是它将会是更加失败的。

猎杀群落的技术不会比沙丁鱼群有任何技术代差——至少不可能有可以长期保持的技术代差。

你学会了量化交易毫秒级的出击,我也会学会量化交易来毫秒级的捕杀。你学会了人工智能,我也会学会人工智能。

但沙丁鱼群始终在明,而捕猎者们始终在暗。这是战略性的优势,永远不可能绕过和取消,所以猎杀者们总是笑到最后。

那么沙丁鱼们有没有得手的时候?唯一可能的机会窗口,只能是某个新的交易策略还没有聚拢起沙丁鱼群的时候——也就是你无法听说它存在的时候。

问题来了——以现在的数据挖掘技术,即使你只是一个账户而且交易记录完全公开,只要你存在显著的稳定胜率(甚至稳定的“败率”),你一定会被注意到。要想“隐身”,必须借助多个交易账户此起彼伏,隐藏自己的总体成功。

很显然,后者需要的操作复杂性远超一般个人交易者的能力范围,几乎只能是机构行为。而既然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去搞多账户交互掩护的交易体系——这些账户的持有者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上足够疏远,总不能全是一家人的身份证,否则监管大数据岂是白吃干饭的——这些机构的能量会很自然的转向获取内幕消息,或者利润更可靠的业务——洗钱。

不过说到这里已经离题了。

总的结论是——散户搞股票交易,请勿相信“技术银子弹”,因为它不灵时就是不灵,灵了甚至会更不灵

要么你相信某些好企业的长期前景和中国的国运,拿零花钱押注在核心战略行业上,躺好别乱动。

要么干脆随便凭感觉折腾一下,省下“技术分析”、“料敌如神”的先傲慢后沮丧的过程。

反而最省心。

买股即为福利彩票式的捐赠,不要相信“选号理论”。

那么缠论这样的理论为什么“长盛不衰”呢?

因为它是一种不带来确切决策、只带来信心的形式决策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支撑体系。

同一套理论的不同的的运用者完全可能对同一个交易发生截然不同的判断。

A群落非常肯定要卖,B群落非常肯定要买,C群落非常肯定要按兵不动,而且这三个群落谁大谁小,在时间轴上是完全随机的,没有可靠的手段预测。

这被解释为同一理论的“不同流派”。

这是否合理不做讨论,但它客观上非常有效的消解了理论遵从者的集群效应——ta们并不会因为都遵从这个理论体系而导致显著一致的行为决策,不会产生“沙丁鱼群”,因此无法产生值得组织猎杀的期望利润。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理论就不会导致额外的风险。

这类理论的“有效”,体现在ABC三种交易者通过“应用理论”分别都有所领悟触动,于是随机的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原来选A的,现在随机选了B和C,原来选B的,随机选了A和C,选C的随机改选A和B。

于是等到谜底揭开,将会分别产生“我本来会赚,反而亏了”、“我本来会亏,这回赚了”、“我本来没事,操作之后果然也没事”(股价没变化)。

在不考虑万分之几的交易费用的前提下,这3种情况中,只有1种情况会被产生失败体验。

更有意思的的,大部分人还会“输少当赢”——如果只亏损了很少的本金,则不归类为失败。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宏观效应——在宏观上对这些理论实际上整个股市没有产生特别的影响,但是却额外的对其实践者产生了心理上的收益。

人实际上不会因此产生额外金钱收益,但总体上会因此产生庆幸感、安全感。

这就是缠论这类理论的的数学生命力所在——它可以“无中生有”的产生心理福利。

但是,如果你真的仔细审查,你会发现魔鬼的细节——其实那不是真正的“无代价”,而是有万分之2.5的手续费的

只不过万分之二点五手续费对你的痛感远不及“幸亏我操作了一下”的庆幸感有份量,于是你感觉到了收益——就像花掉3块钱去买止痛片,对你感觉上远不及止痛片给你去掉的痛苦值钱

问题是,为什么你不可以直接洞穿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泯灭掉这份无谓的痛苦呢?

如果你不需要这份安慰,你可以少花这三块钱

听清楚——

你其实可以没有这份痛苦,无需为它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