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横跨黄河长江的桥吗?

有。

浮桥有几个问题:

第一,极易被顺流而下的漂浮物(比如火船、撞木)烧毁、撞毁、或者扯断。

第二,极易被对岸拆毁烧毁。

第三,会妨碍水路航运。

战争时期,要么太容易被骚扰导致搭不起来,要么搭起来太难保护而太容易被人拆毁,导致被人“半渡而击”——尤其是一向都是北攻南守,水军优势总在守方,情况就更是如此。

所以战争时期在长江黄河上架桥,必须是两岸都被控制了,要从北部调大兵团安然度江,实现高效的战略机动,去席卷尚未平定的两广、云贵、福建这些地区,这才临时这么搭一下。

这时候这方案征用民船最少,而渡河效率最高。但这种属于临时使用,用完没多久就拆了,后人难以再看到了。

和平时期的浮桥就不少了。

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地名里有济、渡、津这三个字的地方往往会在历史上有古浮桥。

济、渡、津都是有常态性的跨河交通需求的地方,往往是长期摸索自然形成的有良好的成本收益平衡的渡河点。这种地方常常可以找到“古浮桥”这类景点。浮桥里面也往往带有“济”“津”“渡”字。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开元年间铸造的山西永济县铁牛。这东西用于在岸边固定蒲津渡浮桥的两头。(这座桥就是黄河浮桥)

又比如,广东潮州市有广济桥,就是一座浮桥。

济南市,有十几座黄河浮桥。

福建建阳市(建水之阳),有东津浮桥。

江西赣州,有东津桥。

浮桥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两岸往河心修,有一半结构——也就是水深比较浅的近岸段是永久的石质或者木质结构,只在某一段是浮桥结构。这样有通航需要的时候可以解开浮桥部分,放行航运船只。平时就搞跨河交通,隔三差五就规律性的放行航运船只。不想等放行期的船只,可以主动在这里直接交易货物然后掉头回去。

只是这些浮桥能垮长江黄河的不多,大多在支流上,而且在交通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留到现在的也不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