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我们财务部总是被欺负,是不是财务部在每一家公司都是弱势部门?
“财务部门受欺负”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简单点说,就是这种企业并非“公司”,而是“私司”——只有老板自己一个私人知道底细的企业。甚至是“无司”——连老板自己也不知道底细,只知道银行里大概还有多少现金可以取出来。
为什么说“没有前途”?
因为它要进行资产交易极其困难。无论是估值、发债、发行股票、股权交易、期权激励、分红、资产重组……都无法进行。没人知道你的底细,你要么不肯说,要么自己都说不清,你说你要用它担保,拿它作价,谁敢随便接茬?
在现代商业实践中如果你无法进行上述金融操作,可以说等效于人还没长大已经被阉割,注定将不会有前途。
这个就像植物不可能进入食物链上层一样必然。
老板是否对财务规范性和关键性有足够的意识,是老板的格局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所谓的“城府”“沟壑”,只不过是一些庸俗的江湖技能,足以存身,不足以成事。
多少企业到了规模可以上市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笔烂账算不清楚,一旦按照上市企业的财务规范运行简直连裤子拉链都拉不上,九条尾巴随风飘荡。
这都是些烂泥扶不上墙的东西,不足为训。
中国企业管理治理水平普遍的不及格。等退潮的时候,海滩上会留下大片裸泳者的尸体化为他人的肥料。
对财务制度稳健周全的企业,危机都是良机。静静等着下降周期到来,捡对方的尸体就可以称霸了。
很多业余的投资人都喜欢看“团队”,看“项目”,看“业绩”,实际上这些都是很不专业的。
第一条就要看财务制度和财务团队的地位。
财务制度存在逻辑缺陷,财务团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性、或者没有“如朕亲临”的地位,别的基本不用看,看了也没有意义,只是ppt而已。
多从几个不同的财务角度询问项目团队关于成本的问题,如果不能给出清晰的逻辑稳健的回答,基本就可以断言这些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业余的创业团队的数字一般都是关于“潜在市场容量”,而不是关于自身经营数据和成本核算的。仅仅创始人对“成本”概念的认识深度这一个指标就在决定性意义上标定团队的投资风险。
不是不能投,但是那是在投人,是在早期结个善缘。等待他必然到来的挫折促使他成熟到理解成熟企业制度是多么关键,然后再通过提供这方面的资源去换得更大的投资收益。这里才是投资机构的着力点。
但如果要是遇到一个项目逻辑有效,而且创始人财务意识分明的,这类项目的含金量都是极高的。
财务分明,项目哪怕“一般般”,踩坑的风险也很小。
从个人角度,这样的企业能不能呆?可以,毕竟因为时代局限,它占比太大了。
但是呆着的时候要注意,此非你可托付之所,不是你的归宿所在。暂时栖身而已,不要为它付出任何职业道德上的成本,不要构建任何难以退出的羁绊,不要自己给自己构造虚幻的安全感——譬如“老板很器重我”“公司业务有前途”之类。
这些地方只能作为寻找健全企业的驿站,绝对不能作为事业终点。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