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乌克兰局势怎么就反转了?

互联网上小孩子多,为人处事很容易因为很小的扰动发生巨大的心态变化。

一点顺利,就容易觉得天下无敌,一点挫折,就容易觉得天崩地裂。今天听到点消息就“反转”过来,明天看到点新闻又“反转”过去。

甚至都不需要是确有实据的消息,只要是风闻、传得音量大点的风声就够了。

当事人可能自己会觉得这叫“消息灵通,反应灵敏”,其实却只是一种脆弱

讲更深一点——这其实是一种躁郁症的先兆。

在俄乌问题上如此,自然在防疫问题上、贸易战问题上、统一问题上也是如此,而这些还并不是真正的危害所在。

真正的危害在于自己日常生活里,谈起恋爱一会儿看你猪狗不如,一会儿跪地哀求你不要离开;干起工作来,一会儿跳起来要炒老板和客户的鱿鱼,一会儿又恐惧失业后无依无靠。

人生里充满了“一会儿充满信心要征服世界,一会儿只想无痛去世,了却残生”的情绪过山车。

追根到底,其原因在于缺少通过自洽的严谨逻辑形成某种扎实结论的能力,所以总是对“征兆“过度紧张。

“征兆”这东西可就微妙了。看征兆定吉凶,没完没了。

事情的局势当然不是不可能有任何反转,再智慧的人也不是不可能看错,但如果你一开始认为谁赢谁输的逻辑是“谁刚打赢/打输了刚刚发生的某场战斗”,那么这跟“根据股市的某次涨跌就断言某个企业的命运”差不多。

举点例子——隋、唐征辽,高句丽可是很打了几次大捷的,准确的说,打了六次大捷。

隋炀帝三次征辽,全数失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隋朝灭亡的原因都在于此。

而唐太宗也一样曾经三次铩羽而归,甚至直到离世,也没能亲手取得战争胜利。

高句丽人的顽强和勇气,显然可歌可泣。要论这份孤勇,恐怕胜过现在的乌军百倍。

然而,高句丽、百济今何在

“取胜”又如何?

唐朝始终是直接邻国,邻国开战并不叫做“远征”。只要唐朝不因此放弃战略企图,较弱的高句丽最终始终是撑不住的。唐军一年接一年的卷土重来,后期根本就不求什么攻城略地,就是要破坏你的生产和耕种、夺走人口。

高句丽打到后来饥荒连着饥荒,人口死走逃亡,十村九空,最后结局还是一个国破家亡。

战争的结束,其实对于大国来说,最后要看历史准备的下一个稳态是什么。

俄罗斯对乌东乃至乌克兰的企图到底是投机性的,还是历史性的、战略性的,决定了这一战真正的最终稳态。

如果是历史性的、战略性的,那么这到最后就是一个谁的意志更坚强的问题。是俄罗斯人不断坚持,最后等到历史的机遇之门打开,还是乌克兰在窒息中苦熬到俄罗斯完全放弃战略目标。

所谓历史的机遇之门,那就很多了。

1)如果有另一个战场也爆发了战争,也需要军援、需要武器、需要情报、甚至需要援军,乌克兰还能分到足够多的关注吗?

2)北约集团能支持多久?如果自身爆发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以至于自顾不暇,那么一个国家退出支援行列,剩下的国家要承担的份额就会更重,压力就会更大、退出的呼声就会更高。

3)如果战略盟友中国做好了全部的脱钩准备,真的和美国断开供应链关系,那么俄罗斯会得到大量的实质支持。

俄罗斯的矿产能源资源是接近深不见底的,说实话只要找得到卖家,在经济上是没有问题的。真要下决心,可以直接拍卖开采权,一次性拿到大量资金,并不依赖于自己的开采能力。

4)俄罗斯要升级战争的能力仍然很充裕。这不光是指俄罗斯自己的动员能力和国防生产能力,还包括进行更加坚决的纵深战略打击的能力。

说句实话,真要是无底线的总体战,乌克兰境内根本不可能留下任何能保持运转的电厂、炼油厂、水利设施、交通枢纽、电信枢纽和任何成规模的工业企业。

这是可以真的被打出信息时代、电气时代、甚至内燃机时代之前去的。

真的彻底失去了这些这些基础设施,乌克兰需要的支援可就不是什么武器和美金而已了。这就像你门村水管完好只是水箱没水,那么给你几桶水往水箱一灌就好了。但如果你水管网也没了,那么送的这几箱水就得人去挑着挨家挨户送,光挑水的人怕不都要喝掉洒掉一半。

俄军对乌克兰可以造成的伤害远不止现在这些,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必要的理由,使得使用这些手段的门槛被满足。要占住一个“我本来不想下这么狠的手,奈何你没给我轻手的余地”的立场。

到时候乌克兰人会发现一个痛苦的条件反射——本来日子还勉强能过,但只要军事一“胜利”、经济、民生就要大出血,欧洲就要再接受一批难民,再加大援助力度。

越“胜利”,越痛苦,而且不知尽头在哪。

5)时间在俄罗斯一边。不仅仅是冬天快来了的问题。还有世界经济越困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引擎的地位越关键、影响力越大的问题。

中国这一阶段在外交、经济和科技战线的努力每多争取一个朋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都自然会扩大一分。

大到一定程度,谁在封锁线里,谁在封锁线外,就要发生翻转。

战争是很漫长的——事实上从一开始我就说过她要打一两年。

稍安勿躁,等待历史进入下一个稳态。

只有稳态才是人类所谓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