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到底是想快打乌克兰还是慢打乌克兰?

其实这个二月份已经回答过了,再说透一些。

俄罗斯这次武力干预乌克兰的总体战略目标,有很大概率是试图将它推入再次回归俄罗斯联邦的滑滑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战争阶段,猜想有如下战略目标:

1)摧毁部分地区的工业基础和民生基础,降低乌克兰的人口承载能力,从而半永久性的限制乌克兰的国力,为改变乌克兰的政治生态创造物质条件。

因为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乌克兰难民将失去重返乌克兰的生存基础——可供居住的住房、可供谋生的岗位均不存在了,5-10年内都无法恢复,这期间乌克兰物质上没有支撑这么多人口的客观条件。

因此他们势必将长期滞留欧洲甚至永久的居留在欧洲。

举个例子,只要乌军从一栋楼里向俄军发射一颗子弹,俄军就会向这栋楼发射两发炮弹——一发打击刚才的射击口,一发射向总出入口。

姑且不论当时直接的巷战结果如何,考虑一下战后这栋楼还能不能使用?它的结构是否存在内部隐患?是否简单的修复楼梯就可以再用来居住?还是已经被震得摇摇欲坠布满了裂痕?

如果是后者,它不仅不能拿来居住、也不能修复,而且在重建前它还需要先拆除,拆除之前它会一直占据着那块地皮使其无法利用。

它甚至比重建更贵。

这将沉重打击欧洲经济、挤占欧洲的军事投资。更重要的是,这样就对限制乌克兰战后人口的反俄倾向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治理作用——反俄的人已经不再会是乌克兰国民了。

2)建立战时新政治秩序,造成东乌各州高度自治的既成事实,并通过条约逼迫乌克兰接受现实,吞下政治毒丸。

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阻止他们在战后选择回流,即使战后乌克兰反俄人口回流,也会因战时建立的亲俄秩序的长期延续而陷入长期分裂和内斗之中。

另一方面,这些新的自治州名义上仍属于乌克兰,这些自治州将依法享有乌克兰的平等投票权,足以令战后乌克兰无法经由投票程序形成任何反俄的决议或者产生任何反俄的领导人,其效果反而要好过直接分裂这些自治州。

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说“不会侵占乌克兰土地”,并不是虚情假意的虚晃一枪,而是一种有意的谋划。

战后西乌势力无论是尝试否定东乌自治州的自治权,还是尝试取消它们的投票权,都会再次触发顿巴斯机制,再次招致俄罗斯的军事干预。这样,仅仅因为这些俄语州的强势存在,乌克兰就无法再作为反俄的桥头堡存在,无论西乌势力如何想要暗度陈仓架空“中立化”的条约限制,在事实上也无法做到。

无计可施之下,西乌最多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进一步的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推进去俄罗斯化。但这些地方法规很可能引起东乌各州基于宪法权利的议会斗争,不断的发起违宪审查加以阻击和反制。

于是,西乌克兰会因此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它反而要反过来谋求分裂,谋求西乌脱离乌克兰独立。问题是,无论是波兰也罢、欧盟也罢,甚至北约也罢,都无意而且无力去支持它的独立事业。最终,这些徒劳的努力会自己耗尽能量而渐渐消亡,以“能走的都去了欧洲当难民,不能走的丧失了斗志”告终。

与此同时,由东乌各州不断发起的加入俄罗斯联邦的修宪提案,总有通过的一天。

这种合并,将在程序上完全合法,具有无懈可击的正当性和完备的形式,远远的好过凭借军事优势直接占领。

3)造成乌克兰客观中立化的现实,确保战后重建只能依赖俄罗斯及其盟友的力量完成。

如前所述,如果乌克兰战后完全无法再站在反俄立场,而且肉眼可见的被纳入了重回俄罗斯的历史轨道,很难想象欧美国家会愿意出钱去“重建一个注定回归俄罗斯的国家”。

更不用说光是消化500-1000万乌克兰难民(不少是战后因为不愿意接受俄化秩序而自行迁出)、应对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造成的二次难民危机、以及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就已经耗尽了欧洲的力气,本来也无力参与乌克兰的重建。

援助三亿、五亿、八亿的军火是一回事,援助三千亿、五千亿甚至上万亿的重建资金,则是另一回事。

而无论是这种经济上的无力,还是那种“战时热情、战后无情”的态度,都会将再次从经济上、心理上将亟待重建的乌克兰推入俄罗斯的怀抱。

4)完成乌克兰的去军事化。

这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直接歼灭乌军有生力量。

乌军分为两个成分,一部分是前乌克兰国防军,这部分人并没有强烈的反俄倾向,甚至本身因为与俄罗斯军方的专业关联,还是传统亲俄势力。只是随着亚努科维奇的出走和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在过去几年里遭遇了大清洗。但无论如何清洗,因为他们作为有传承的职业军人,是乌军的战斗力核心所在,一时半会时无法彻底清除的。所以这部分势力必定仍然存在,只是迫于形势表示了形式的效忠。

这种形式的效忠,迟早随着局势的不断绝望化、极端势力的不断战死而重新脱离管控,可能会抓到机会投降。

另一部分,就是克里米亚和乌东冲突后大量进入军队系统的民族主义势力。这部分人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中坚力量,在战场上直接予以肉体消灭,一方面直接摧毁了反俄核心势力,另一方面也起到直接的震慑作用。

这部分被俄罗斯称为“去纳粹化”。

第二,摧毁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工业基础。

直接摧毁乌克兰继承的苏联军事工业遗产,使得乌克兰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完全丧失自己回复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从客观上保证乌克兰军事上一蹶不振,为俄罗斯随时再次军事干预降低门槛。

另一方面,则是压缩乌克兰的就业岗位,客观保证被挤出的人口难以回流,逼迫欧洲吞下难民苦果。

此外,因为被列入“军事工业”目录的,往往包含了基础的重工业(例如冶炼和化工企业),很可能造成上游效应,使得未来乌克兰的下游工业生态要大幅依赖俄罗斯的原料供应,失去产业独立性,进一步的与俄罗斯经济一体化。

设想乌克兰战后重启经济。因为直接缺少本地化工和重工业,直接就会缺少钢铁、铝、塑料和建材。

这意味着先要重建这部分大型企业,然后才能有效重建依赖它们才能生产的下游企业。而重建这些重工业,本身就需要五到十年时间。在此期间,乌克兰企业只能依赖俄罗斯提供原料,或者千里迢迢从欧洲购买高价原料。

至少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而既然这非常漫长,那么人群返乡打算从事什么工作呢?没有工作,为什么要离开每个月发欧元、包吃住的欧洲回来受罪?

第三,逼迫乌克兰接受去军事化的条约约束,以监督去军事化实施的名义,实现对乌克兰的长期干预和控制。

去军事化很可能以一个核查清单和一个权限极高的常设核查机构为实现形式。这一机构可能会拥有很高权限的突击检查和审批权,成为后续反复干预乌克兰的一个伏笔。

5)改变乌克兰国民——尤其是俄语国民——对选票政治、民族主义和世界秩序的基本认知。

a)通过长期战争,激化乌克兰国防军与民众的矛盾。

因为战争的基本逻辑问题,乌克兰国防军势必要依靠民用设施乃至平民生命来保障自己的生存。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能分裂军民关系。

尤其是,被派往东乌前线的往往是根正苗红的西乌民族主义者,ta们本身就与东乌国民存在隐性的敌视关系。这一定会导致在战争期间军队对平民的猜疑。

说直白点,只要乌军遭遇了自认为难以解释的精确打击,乌军就会认定是有平民出卖了自己的情报,陷入更大的被害焦虑,从而扩大对“乌奸”的猎巫式迫害。这会进一步极大的撕裂乌军与东乌国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坚持时间越长,乌军越绝望,这种决裂越严重。要挫败这个阳谋,需要钢铁一般的军纪和严密透彻的政治教育,还需要军队高度的成熟和理智。而这些条件,恐怕并不是乌军在现有条件下能够长期拥有的。

b)通过长期战争,反转国民对欧洲的羡慕和向往。

在战争期间,欧美的软弱、怯懦、虚伪和无能会一步步的随着战争的延续不断的被事实证明。他人对你充满希望的副作用,是一旦期望没有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就会迅速反转为极大的反感和排斥。

更不必说身在战区,人的心态会迅速的从浪漫转向现实和理性,在这个心态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之前的所做作为,很容易发生颠覆性的心态变化。

c)击溃西方在乌克兰的影响力。

身在战区耳闻目睹,自然会知道整个西方媒体和泽连斯基政府到底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乌克兰人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到底劫持平民、伤害平民的是谁?到底是谁在阻断人道主义走廊?

谁说纳入北约?谁说纳入欧盟?谁说节节胜利?谁说俄军残暴?谁说绝不投降?

谎言接着谎言,一个个在亲历者面前破灭,这是极好的认知教育,也是极好的思想疫苗。

这种思想教育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的有效基础。

6)最大程度输出难民危机,拖累欧洲经济,创造将来谈判的筹码。

“获得西方的生活”一直以来是北约集团诱惑乌克兰人不断做出错误判断的最大的胡萝卜。那么直接踹倒这扇闸门,索性将所有对此念兹在兹、西化程度积重难返的乌克兰人送往欧洲,不失为一个人道的解决西化问题的有力手段。

而另一面,战争持续得够久,这样的移民群体也就愈大,而欧洲自己唱出了道德高调,根本无法停止接受乌克兰难民。

这样一来,通过停停打打,有意识的开放人道主义通道,甚至围而不打、仅仅制造战争恐慌和供给危机,就可以逐个对乌克兰城市——尤其是自基辅起的、反俄倾向更强烈的乌中、乌西城市——实行“拧毛巾”战略。

渐次加压,把每一分水分挤干。这是一个反复“恶化城市自持条件 > 放开通道释放人口”的过程。因而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他的暗线,我们暂时不提,暂时以这六条为限来谈论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可能解读。

俄军整个作战行动的首要关键,在于管理住内部的反战活动。这是可能威胁到俄罗斯总体战果的唯一风险点,其它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主要问题。

要控制住这一威胁,它势必要对内控制谈论、控制大型民生相关企业保证物资供应、保持战争意志以及保证低伤亡战争前景乐观

保持战争意志,主要是通过宣传乌克兰俄罗斯族对俄罗斯的欢迎和拥抱和乌军的纳粹行为。

另一半工作,欧美的制裁代劳了——现在的对俄制裁,早已超过了针对俄罗斯当局的范畴,已经演变成了对俄罗斯整个民族的仇视和歧视,已经带有了洗不净的种族主义色彩。即使是俄罗斯内的亲西方派,也不能不转变立场支持普京至少到获得战争胜利。

而要保证战争前景乐观,主要在于三个要素:

人员伤亡可控、战争损耗可控、持续取得战果。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战争开始俄军要不计装备损耗的快速穿插就位。因为只有利用最初的突然性迅速完成最佳的战略部署,并迅速构筑坚固阵地、打通安全补给通道、消灭对方的海空军和防空火力,才能牢牢的掌握战略主动。

掌握战略主动的一方,得以选择在何时何地做何种战斗,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休整、补给和战斗准备情况,选择损益比最高的战机,从容的回避对自己不利的战斗。

但是一旦全面抢占了这种战略主动,出于上述这些战争意图,就可以理解俄罗斯接下来的战略战术走向。

在战略上,俄军会采用“东歼西扰”的“卷珠帘”战略。也就是首先包围东部乌军,而在西部只保持稳固的战略布局。

等待东部乌军一个个被拔除,每拔除一个城市,参与围攻的部队就可以解放出来参与对下一个城市的围攻,大幅增强火力,使得下一个城市陷落得更快,从而形成雪崩效应,自东向西席卷而来。

马里乌波尔陷落,哈尔科夫就会得到马里乌波尔方面军的增援,于是哈尔科夫也将快速陷落。

同理,苏梅、波尔塔瓦、第聂伯罗、尼古拉耶夫、敖德萨……俄军的兵力会越来越充裕,补给线会越来越安全,甚至直接建立前线机场。失陷城市对补给线的压力也会大幅减弱。乌东版图会连环崩塌。

而对于乌西地区,现在只能疯狂的紧急备战,大量囤积北约军援和临时武装。但要他们拿着轻武器主动去解基辅之围,是不太现实的——会被俄空天军大批歼灭在行军路上。

俄军在西部地区,主要是不断对基辅施压,用“拧毛巾”战术将基辅人口挤出来——亲俄的前往俄罗斯,亲西方的流向利沃夫。

同时这个口袋张着口,不反对利沃夫方向向基辅补充兵力进包围圈。基辅现在是很好的“现实教育机构”,可以让被胜利战报所迷惑、对西方抱有玫瑰色幻想的乌克兰青年亲身体验一下直接面对战争的真实体验。

这些幼稚而脆弱的勇气,一旦面对真实的死亡和火力,很容易大梦初醒,反过来蜕变成失败主义、投降主义、逃跑主义。而又因为实际上进攻强度不高、撤退通道畅通,这些已经丧失斗志的幻灭者自然会像心理病毒一样,在防御体系中甚至向利沃夫后方蔓延,引发越来越多的投降情绪。

换言之,基辅仿佛一个巨型的“透析器”,停停打打,来去自由,但是来的是斗志昂扬,去的是肝胆俱裂。反复循环,直到乌克兰无再敢战之兵,无可贾之勇,无侥幸之人为止。

这种全民事实教育,对于停战合约的真实实施、对于战后乌克兰的立场转向,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微妙的是,这是一个阳谋,由不得西乌不上当——基辅无论如何不能任其陷落,所以必须不断的派遣尚有幻想的兵员去顶替已经丧失斗志的兵员。尤其是俄罗斯故意打打停停,偶尔“开放人道走廊”放任乌方换人和补给,西乌当局完全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每次停,都是一次培训班招生,每次打,都是一次集中教育,打完再停,老生毕业,招收新生。

直到西方媒体骗到喉咙嘶哑、唇焦舌敝,完全失效为止。

持续几个月,败退下来“休整”的败兵会让利沃夫沉浸在无可抗拒的失败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到时候无论怎么输出武器都没有意义了。

更糟糕的是,这些人等到战争结束,乌克兰解除役男出境限制,势必要大批的涌入欧洲,将乌克兰冲突的真相、西方的不诚实和对俄罗斯的恐惧传遍欧洲,他们会自然成为美国舆论战的抗体疫苗——这些人如果在欧洲不但没有得到欢迎和优待,还因为时过境迁渐渐受到了嫌弃和排挤,他们会成为欧洲舆论统治长期的内部隐患。

对应的,在乌东,俄军的攻城战术则会呈现另一种策略,即不断施压,迫使失去安全感的乌军自己挟持平民,从而造成乌军和东乌人民之间永远无法化解的裂痕。

放慢攻城节奏,等待城内自然的耗尽食品、弹药、油料储备。等待城内军民矛盾发展和激化。等待守军自然的意志瓦解。

等到瓦解到城内居民完全与军队离心离德,不但不愿自愿掩护和支援、反而开始向俄军提供情报和配合打击乌军的程度,俄军自然能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乌军。

而同时,招降的有效性也会越来越大,会有明智的乌军成建制的投降。

其中一些,会因为完全从谎言和幻想中醒悟,参加俄军的战斗序列,出现在对乌心理战甚至直接行动的前线。

这些人会对乌西守军、世界舆论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和强烈打击。

更不必提,系统摧毁军事工业基础(这只能靠陆军精细的彻底打击,靠空天军成本太高而且效果不充分)、建立各自治州的组织工作无论如何都需要相当多的时间。

而在这过程中,你们会发现,俄罗斯几乎就不会进行什么真正高烈度、高风险的战斗——也没有必要。

而另一方面,却又能适时的、有节奏的向国内不断传递胜利消息。

一个城又一个城的陷落,一个建制又一个建制的歼灭或投降,一群又一群的平民被解救,秩序良好的领取俄军的救援物资,一个又一个典型人物亲自出面控诉乌克兰当局的谎言和西方的虚伪。

这足以在极大程度上补偿因制裁而受到强烈心理冲击的俄罗斯人。不但如此,经过最初的惊慌和混乱,俄罗斯的替代支付体系、新经济秩序会陆续适应制裁后的新常态,俄罗斯的经济生活也会逐渐进一步改善和稳定。

尤其是,随着胜利消息的不断强化,卢布的币值会不断走高。

这里要特别提醒你们注意——在西方彻底穷尽了一切经济打击和军事干预的极限条件下,卢布币值已经收复一半的制裁跌幅,随着战胜局势的逐渐明朗,卢布币值甚至有希望回复、甚至超过战前币值(尤其是相对于不断受到重创的欧元)。

这会对西方金融霸权的威信释放出一个怎样的可怕信号,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但是,讽刺的是,这无法阻止西方的投资人追捧显然会走强的卢布和卢布资产。

他们不可能有钱不赚。

这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可能在战争进展到上述目标完全达成之前就通过外交途径达成了停战协议?

我的看法,是俄罗斯会有一个最低停战基准,也就是“造成战后乌克兰即使想要架空投降协议也将在现实层面无法办到的一切必要既成事实”,不从军事上拿到这些成果,俄罗斯的谈判行为实际上只是另一种舆论战手段,有无数的理由可以不断加码和拖延,为军事行动争取时间和降低成本、制造主动。

所以,总的结论是俄罗斯应该是想打“真正彻底解决问题战”。

这种战,只是最开始抢位阶段有闪电性,而中后期有它固有的节奏。

这不是所谓的“二战式战争”,而是一种全新的、充分的总结了种种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考虑了战争心理学、谈判心理学、舆论传播学、大众心理学、金融规律、经济规律的复杂战争。

它实际上是非常高科技的,只是在现阶段并不呈现在武器上。

甚至,可以说为了全面充分达成目标,还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乌军的抵抗意志不要消失得太快。因为逐个彻底的摧毁工业基础需要很长的时间、组织自治州成立也需要时间,而这些工作显然不适合在终战后再做,只能在战争状态下才有名义进行。

坦白说,如果上述推演的确是实情,那么泽连斯基这个所谓的“坚持抵抗”,实际上是对乌克兰自身的深刻伤害,是一种极端的自私行为。

留给将来的历史回答吧。

核终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