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严格的“梦中杀人”,法律和道德各自会给出什么回应?
很多人把这个问题想复杂了。
司法不是在实践理想,而是在解决问题,认为“司法必然追求理论完美的公正”,在实践中恐怕要被迎头痛击。
法律研究的资源同样是有限的,只会投入到足够高频的案件中。如果你的剧情几百万年、几百亿人才出现一次,那么你是否绝对信服判决说实在的就没那么重要。
实际上怎么判都可以,根据判决会造成的社会成本解决掉就行了。判决如同雕刻刀,怎么判取决于你想把社会雕琢成什么样子,而不是这如何体现了你自己心中的完美正义。把社会当作自己的思想洋娃娃,这是法学生最容易犯的根本错误。
怎么判,取决于你想要社会从判决里吸取什么教训。
判无罪,以后会有无数杀手注册成梦游患者,花钱买确诊书,拿来当杀人执照用。被抓住之后还要花费无数的司法鉴定成本。
何止杀人,盗窃、抢劫、强奸、洗钱……全都可以“清醒梦”了。更不提这扇门推开,还会有“被催眠”、“被暗示”、“被遥控”之类的衍生玩法。
判有罪,用不着长篇大论“梦中杀人也算杀人”,写几篇法律论文在期刊上骂架,一句“本庭认为梦游一说无法解释撬门锁的行为,不予采信”就解决了。
人家死了、伤了、损失了,你造成的,你负责。梦游、喝醉、情绪失控……你有病早治,治不了自己捆好,因为这将不构成免责条件。
最低成本维持最大秩序才是司法的至高原则,而不是理论完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