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是实际存在的吗?
这个问题,核心并不在于动量,而在于人的认知模式。
题目所问的“实际存在”,才是这个问题里最有变数的问题。
什么样的存在,可以称为“实际存在”?
不对这个概念做出定义,是没有办法得到结论的。
如果不加任何深入探讨,一般通俗的理解是“实际存在是可以转化为人类的感官知觉的存在”。
风会压迫和摩擦皮肤,所以它实际存在;苹果可以摸到、咬到、尝到,所以实际存在;天空的蔚蓝举目得见,所以实际存在。
什么东西不算“实际存在”?——美,不算实际存在;正义,不算实际存在;思路,不算实际存在;关系,不算实际存在。
有人会根据这种观察得出“是否实际存在,要看这种存在是否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则要被看作抽象存在,或曰主观存在,非形而上的,则要看做实际存在,或曰实际存在”这种结论。
遗憾的是,这其实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这只是把难以把握的分界线取了个名字——形而上和非形而上(注意,实际上并不存在“形而下”这种概念)。
这就好像警察局召开记者招待会——“我们准备将这一系列凶案的作案者称为‘金牛座杀手’”。第二天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犯案者为金牛座杀手》。百姓们扶额相庆——现在终于知道杀手是谁了。
这是一种耍赖的学术。不客气的说,社会人文学科里充斥着这种“取外号成果”。缺乏定义的“实际存在”就是一种典型。
除非为它补上有效的定义,否则这问题是无解的。
那么我们现在来补上一个定义——实际存在,是一种可以创造普遍共识的存在。
天空是实际存在,是因为就它的存在很容易达成共识。
敌人存在,也是基于同理。
美是否存在,则因为私人而神秘,很难达成这种普遍共识。
存在性的“结实”程度,并非只有首尾两端,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广阔的、连续的光谱。
一个存在对你而言有多“实在”,取决于你自己对“这件事有多容易与他人达成共识”的独断臆测。而不取决于其它任何要素。
这才是“实在”“实际存在”对于你的本质。
当你认定某物实际存在时,你只是对“别人一定会承认它”(有时是“别人最终一定会承认它”)感到颇有把握,信心十足。
凡一种存在会给予你这样的信心,它对于你就是“实际”存在,“客观”存在,“真实”存在。
这就是真相。而不是它们真的有所谓“实际”“客观”“真实”。
世界不是二元的,而是一元的,世界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感受。这是统一的、无法推翻的本质。
某些感受被你加上了“真实”“本质”“实际”“客观”这样的标签,但那并没有改变它是一种感受的本质。
宣布一个苹果真实,并不比宣布上帝真实更有多余的权威。你在谈的只不过是一种信心,一种对世界局面判断的信心。
你在问“某种事物是否是实际存在的”的时候,是你的信不足,要求别人替你补足。替你补足某种“会让别人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的手段”。一旦你获得这种手段,你的信心就会增强,强到一定程度,这东西——无论其有多么“抽象”——都会变成“实际存在”。
动量的存在就是动量的存在,你是觉得有大量没有学过物理学的人会很难认同这个观点,而不甘心只有一部分人类赞同你这个局面而已。
对你而言,你想要追求现在、此刻、能说服任何一个站在你面前的人接受你想要ta接受的这一特定观点。你在渴求的,是一种统治权、一种神权。
这一问题与真相无关,而与你的心有关。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