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装修,该如何与「甲醛污染」斗智斗勇?
这个问题分三个层面:
1)源头阻断。
这个当然是指尽量使用甲醛含量少的建材选择。例如能用实木尽量用实木,不能用实木也最好用更接近实木而非刨花的材料。能用E0的就不用E1的,能用木蜡油就不要用硝基漆,能用壁纸就少用乳胶漆。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下面这些才是比较少人讲的问题。
2)减小释放面。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自制家具、隔断,铺设复合地板这些典型的制作工艺,都大量涉及到切断富含甲醛的板材,这些断口就是甲醛的释放界面。
如果你将甲醛的释放界面完全封闭,理论上你可以使用任何甲醛含量的板材——这就像你用密封玻璃瓶装一瓶甲醛放在家里,你也不会闻到甲醛味道是一个道理。
真正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很多人没有“管理甲醛扩散面”的认知,对这些断口仅有“避免暴露在看面”的想法,却没有“必须尽可能封闭”的意识。
要封闭是很简单的,你有大量的封闭漆、封闭液可以用,你完全可以要求师傅在切断板材之后必须在断口刷一层封闭漆/密封蜡再继续施工,并不会费上很大的事,封蜡还是还是速干的——再说反正不在看面,只要刷上就好,不干你都可以继续往下做,又不要求你打磨抛光,这并不费工。(封蜡溢出可能会妨碍之后的漆层附着,所以封蜡只能处理不会再做油漆的板材。)
但大多数人怎么对待这些断口呢?都是切断板材、拼成结构、贴上饰面板之后再做外层油漆。这就意味着这些断口其实是完全开放的,只是隐藏在你看不见的面罢了。
更糟糕的是,有些做法还要追求“木材的真实手感”,贴上饰面板后不做封闭漆,做的是开放式的漆面,可以看到木材的毛孔、裂纹的自然质感的——这等于饰面板下海绵般饱含海绵的木工板上仅仅盖上了另一层不那么粗糙的“细海绵”,室温稍微高点你恨不得都能肉眼看到甲醛蒸汽往外冒。
另一个隐蔽的释放界面是没有严密包边、仅仅用包边装饰条来遮掩的漆面板的断口,这广泛见于低端的办公家具。类似这种:
不知多少人家的厨房柜体是这么处理的,这跟没有封闭几乎没有区别。
你需要的是这种状态:
也就是有液体封死的状态。
类似的,完整的复合地板的四边都是有蜂蜡处理的——你可以在地板的锁口、两端滴一下水,看看有没有渗透现象,摸上去也会有蜡感。但是你如果把完整的地板切断,断口就是开放的了,你应该自己备上一层液体蜡,随手给它刷上。
简单来说,你要问问自己——所有含有甲醛的建材是否都处在完整的封闭之下?有哪些面是开放的或者可渗出的?
你把这些渗出面全部封闭,里面的甲醛的外泄就会慢到几乎可以忽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在选材的时候就可以完全忽略使用低含量的建材,因为这些密封不是永久性的,将来可能渐渐老化而渐趋失效。
但无论如何,如果你充分采用了这些手段,你哪怕是刚装修完,家里的甲醛浓度也会很低,几乎不需要什么“通风期”。
如果你有“新房马上住”的打算,那么这个封闭度你基本上必须要做到100%。
3)抑制甲醛的累积。
前两条,一条是“从源头就不让甲醛存在”,一条是“存在也不容许释放”,现在这一条则是“释放也不容许积累”。
在有良好通风的环境下,甲醛是无法积累的。如果你是在实验室的通风橱里,你甚至打开一瓶甲醛都会闻不到什么味道。
问题是,大部分家庭的通风手段都是所谓的“开窗”、“开门”。
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的国情问题,现在的建筑大量的高层化,出于保温、安全的国家强制要求,窗户的设计是受到极大的限制的,高层窗户甚至开窗幅度都不允许婴儿可以钻过。而进户门向楼道内部打开,几乎没有通风功能。勉强只有阳台门可以救得了一间卧室,而业主往往还舍不得这点面积要自己封阳台。
这还没提大城市的车辆气流扬尘,导致开窗会有很大的噪音、日晒、灰尘侵入、恶化总体居住质量的问题。
这意味着你需要严肃的考虑带有新风换气功能的空调系统,并且要保持定期换气的使用习惯z你要知道——纯新风,不开温度调节,并不会耗费多少电量,不要太舍不得。
只要你的房间频繁换气,甲醛就很难积累,自然也就很难形成足以形成危害的浓度,对你影响也就基本可以忽略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漏洞,就是带门的衣柜常会因为封闭而导致甲醛浓度高——尤其是你往往会买成品板材的衣柜,这些柜子基本上是不会做断口封闭的(这也是为什么建议最好自己做衣帽间或者干脆选择其他材料做柜门柜体),问题就更为严重。而衣服作为织物能大量的吸附甲醛,有些还会受到甲醛的损害——这常常会导致一些压胶的冲锋衣和带压胶logo很容易脱胶粘黏,一些PU仿皮饰件(例如衣领)挂一年拿出来会裂纹。
这个目前只有在衣柜里放上活性炭这种办法。
而这种装置,最好不只是一个“装满炭块的布包”——这几乎只有心理安慰作用——而要带上定时主动吸附的能力。
给厂商提个醒——你们应该用这种蜂窝活性炭加装一个充电定时小风扇来制作成微型化的衣柜除醛装置——这是一个几十亿元的市场。
中国人有多少衣柜?钱不难赚,难在留心。
以上三条你都能注意周全,甲醛不会成其为问题——除非物理学和数学失灵。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