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水平会影响演员的演技吗?
何止“有影响”。
导演和演员的正常的、也是、最“出货”的关系,赤裸一点说,就是木偶师和提线木偶的关系。
最优秀的演员,就是最清楚、最理解、最接受这一关系本质,没有怨言、不需要“做思想工作”的演员。
进组之前可以挑剧本、挑导演、往死里挑,任何不服气,都可以尽情挑。
有任何的不满、任何的创作欲、任何对导演的疑虑,在接本、进组之前,都可以畅所欲言个够。
但是,解决完了疑虑、表达完了诉求、认准了导演的能力和意愿,就能全心全意的、心甘情愿的、彻彻底底的把自己交出来,交到自己心悦诚服的、自己选的导演手里,这样的演员,才是前途无量。
说穿了,就是这么简单。
做不到,演什么都是演自己。干什么都是在干导演。
自然而然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当导演,最不喜欢听的、也最容易出大事的,就是演员“谈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年轻的演员,常常看着一些前辈这样做就以为这是“主角的特权”。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恰恰相反,那些老戏骨之所以可以做到找导演谈戏、表达自己的建议,根本不是因为ta们“有足够的咖位”,或者是“主角”,导演“惹不起”。
而是因为ta们做这些是在刻在骨子里的“演员本分”的自觉前提之下做的。是因为了解和确信这些人懂得分寸,明白分际关系,绝不会利用自己的大牌来妨碍各自做事,所以才可以反过来解除顾虑,可以聊一聊戏。不必担心聊不通、不用担心留疙瘩,所以反而可聊。
无论怎么聊,演员是一种表达的工具,一切以导演的判断为绝对标准的共识不变。
“只要导演觉得还不够,重拍一千遍也是份内应当”的职业自觉不变;ng一百次,不焦躁、不逆反、不对抗,只会努力调整重来,这就是真正的好演员。
是导演想用的演员,是会赢得导演尊重和感激的演员。
这种关系也最容易出好东西,于是最容易成就自己与导演。
前途自然也不会差。
既不是所谓的“演技“、更不是所谓的什么狗屁“明星范”这类宣传用的鬼话文案,
而是那种勇敢得让人肃然起敬的彻底交托,是一个演员最关键的东西。
做得到这一条,“戏路”、“作品”、“人脉”自然会有。
有这些,自然也就会有“演技惊人“的评价。
前途无量。
没这些,直白点讲恐怕根本就没下次了,还谈什么“演技”?
我再加一段,好把这话说透。
电影到底是谁的创作?
它注定会越来越成为导演的创作。
我列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一个演员要做某一段表演,ta在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下到底有多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ta的戏份是吊着威亚痛哭着从悬崖边飞扑出来拉住中箭坠落的魔法伙伴。
ta的搭戏伙伴是穿着一身装备,和他演对手戏的动捕演员/特型演员。这位全身传感器的紧身衣的兄弟将在最后画面中呈现为一个半机械、半魔法的龙形精灵。
而这整个镜头,特效导演、美术导演、故事板画师、原著作者(他根据合同可以否决他认为不合适的改编)、编剧、制片人,已经在整个剧决定投资之前、就开过n次制作会议确定了基本技术方案和基本思路——投资预算和资金使用安排是和这些技术、剧情的大框架直接相关的。
在你踏进影棚拍摄之前几个月,你今天要从什么角度、用几秒时间、用什么表情、用什么姿势、要达成什么构图,都已经确定了。
为了实现你今天这个镜头,CG组、道具组、美术组、化妆组都准备了练习了n天了。
摄影师的轨道按照图纸铺好了、角度调好了,测光跟焦都在替身演员的配合下提前演练熟练了。美术导演前两天已经检查了几次。
威亚师傅为了这场关键的戏,专门开发了一套特别的吊件,动捕演员配合练习了n遍了。
这么多准备,就是为了让你这片酬两千多万,踩着点从香港飞过来拍这两天的天皇巨星能尽可能一镜过关。
现场乌泱泱一百多人的摄影师、武师、道具师、灯光师、录音师、群演、电工、木工、茶水、司机……占着几百上千平的签好合约铺好绿幕拉好电线做好清场、做好保安的外景片区。
鸦雀无声,等着导演喊action。
这个时候,你跟导演说“对不起,导演,我能跟你说说我对这个镜头的不同意见吗?”
哦?
你想来个七百二十度大转体出场,在断肠崖顶一个power landing,然后让镜头来个大特写?突出你这角色的英雄感和悲壮感?
这话正常人说得出口吗?
你想参加创作,你可以在最开始就以共同投资人的身份、联合导演的身份来开会。
来跟技术团队开、来跟美术团队开、来跟武术指导开、来跟作者开。
开够、开好。
但是你记好——那时候你不是“演员”,你是导演、你是制片人、你是编剧、你是动作指导——如果你有这个本事的话。
到了片场,对着镜头,你作为一个演员,你想想在表演的时候,去主张点什么,你该是什么分寸,你自己掂量清楚。
没人说你不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达。我说了你有五秒钟趴在悬崖边看着一号机位的悲伤的戏,这五秒你要怎么管理表情,你可以发挥个几次我来选。
你四秒就收,你就是王八蛋;你坐起来,你就是王八蛋;你说你要慢走两步再跌倒,我点头,你可以试试;我摇头,你不服从,你就是王八蛋;你要我给你合理解释,你也是王八蛋;你要我说第二遍,你也是王八蛋;我给你多大空间,你拿多大空间,你来抢空间,你就是王八蛋。
你以为投资方站你这边?
你多扯淡的每一秒钟ta们的钱都在燃烧,比真的堆在火盆里点把火烧都快——你猜ta们到底站哪边?
这就是现代电影工业里演员的创作地位和导演地位的对比。
不要觉得这话太硬,听了心里不舒服。你如果真的有志于把前途押在一个职业上,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听不得这个职业的局限。这些“难听”的话,对你不可以、也不应该是一种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发现的意外,而绝对应该是你迈出第一步之前就明明白白、毫无侥幸的认识到的决策前提。
上面为什么对你把话说得这么绝?要你打算做演员要做好甘为“提线木偶”的心理准备?
这背后是有很明显的历史趋势的。
一个组织的业务也是要依赖于更细致、更专业的分工,这项业务的决策权、创作权就会不可避免的越向上移动。
电影越发展成为团队合作,团队的领袖就必然越成为绝对核心。
以音乐举例——四重奏的时候首席小提琴作为最主要的表演者大可以引领全场。但是到了交响乐团这一步,一百多人的团队就算想要跟着首席乐手走,在技术上也根本不可能。
技术上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那么,凭什么说电影一定会走向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地位方向呢?
这取决于现在的院线发行体制。
实际上,每年能登上荧幕的片子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与全球荧幕总数的相关性甚小。
所有的电影院,在钢铁侠上映的时候几乎全都在放钢铁侠。并不会有很多影院一看别人都上钢铁侠,我们来抽个冷子放《爱在黎明时》,或者去放《雷锋日记》。
发行方要赚钱,影院要赚钱。同样的营销成本,用来同时宣传五部片子,安排在同一时间上映,对一家发行公司而言是无法理解的逻辑。同一时间,只能有一部旗舰电影。
而且这几乎不受地域限制,几乎不会出现中国市场、越南市场、新加坡……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名额可以分别给不同的电影这么美好的画面。
事实是残酷的赢家通吃。
只是有电影工业野心的国家通过保护政策强行给自己的国内电影强行留下了一块自留地罢了。
蛋即使是这块自留地,其实也只是规模较小的同一个故事。
那意味着你投资不足,制作不是真正的精良,你的投资有很大机会完全打水漂。
与其把自己的那份投资拿来请一个小班子拍一部无需引入很多专业团队的小制作,然后大概率根本无法得到发行公司的认可,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发行机会,还不如跟随大资本下注,以较低的权益期待去大制作的募资里掺一脚。
电影制作不便宜,不是过家家。
于是,仅仅是获得一个严肃的参赛资格,你都要竭尽全力。用最好的创作、最好的制作。
创作也许还有见仁见智、有主观性。
但是制作都是硬功夫、刚性成本。
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新人导演、素人演员,但是势必要用非常扎实硬核的制作团队。而这部分一旦投下去,就会自然而然的对表演、甚至对剧情产生深刻的限制性。
这是时代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对抗。
发行机会高度稀缺,导致作品竞争门槛大幅抬高,导致制作要求高企,导致制作团队庞大、分工复杂,导致演员这一级一天比一天受限严重。
漫威拍摄的新片为了配合发行要求,演员在拍摄时甚至不能一次获得全部剧本,拍哪场给你看哪场。连演员自己也不知道最终结局是什么。演员自己对整个作品的全貌越来越失去洞察,甚至直接被排除在全貌之外。
ta在表演时,很难简单的通过绿幕背景直观的意会到自己表达的最终效果是什么。
后期技术的发达,甚至到了可以在后期微调表情、改变语气、改变节奏、改变光感的地步。
你拿个泡沫剑松松垮垮的大概笔划几下,后期能把你活生生调成拳拳到肉,剑气千条。你表情不够凶狠;我能把你后槽牙在后期里拉出来。
现场拍摄的越来越只接近于是个“胚子”,演员表演的任务越来越更接近于“创造一个二次编辑空间最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毛胚素材”,而并非直接的表演。
更为残酷的是——演员本身的必要性正在受到挑战。
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下载这个测试版。亲身体会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趋势。中英字幕完全版 Adobe Character Animator 系列教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下载这个测试版。亲身体会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趋势。
中英字幕完全版 Adobe Character Animator 系列教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再看看这个,四天前刚发布的新特性:
A sneak peek at MetaHuman Creator: high-fidelity digital humans made easy再看看这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xMo11KJGk再看看这个,不妨直接亲手试一试:
http://nvidia-research-mingyuliu.com/gaugan
电影制作正在迅速的虚拟化。
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表演还必须要依赖真人实现——这将是一个即将到来的、已经几乎没有什么现实困难挡在它面前的现实。
演员的表演在下一个世代里只是一个“数据发生器”,而由于我们对图像数据的掌握程度已经如此深刻,这种数据源的主要好处只是“比手调要快”而已。
新海诚已经做到过一个人做出一整部电影,很多人认为这是“奇迹”;
但我要告诉你们——这并不是奇迹,而只是你们没有意识到即将出现的新常态罢了。
人工智能即将能听懂“给我一个更有张力的镜头拍摄建议”这样的话,能从过往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到足有七八分满足导演意图的方案,让ta两指轻滑来完成最后的临门一脚、画龙点睛。
它离听得懂“让这个表情更痛苦一些”、“右嘴角放松一些,加入一些抽搐动态”这样的指示已经近在咫尺。
它已经可以做到“在远景里加上一群1930年中国上海风格的平民随机走动”“让他们垂头丧气”的动作。
它已经可以根据风格性的指示生成足够可信的、照片级的远景甚至中景——这在游戏工业中已经有了非常现实的应用。
只需要很小的帮助,就足可以生成足够质量的近景。
演员已经需要严肃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拍一部电影,还有必要用到人的表演?
电影将越来越成为导演——或者说创作团队的作品。
演员对电影这项艺术形式、在单纯的艺术层面上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以至于最终走向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点之所以还没有被观众觉察、是因为电影艺术本身之外的市场营销的原因。
“电影演员“这个职业、因为电影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在逐渐走向衰落。
甚至可能被人工智能取消。不是取代,而是取消。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是不需要演员的了,电影会越来越接近于现在的动画片制作——只不过是照片风格的罢了。
如果你还是一名年轻的演员,你最好高度慎重的对待我现在给你们的这个警告——你不会只想干个两三年就退休吧?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举足轻重的明星,你们不要误以为他们是在做演员这个职业。ta们的职业不是演员,而是偶像、是品牌营销的道成肉身。ta们不是因为“演技出众”而被选中的,而是因为与资本的关系,或者与资本构建良好的关系的潜力而被选中的。
但这不是打算告诉你们演员这个职业不再有意义。
电影剧组并不是唯一需要好演员的地方。
也并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演员价值的地方。
一个好的演员,本质上也是一名好的细分专业的导演。
在CG高度发达的世代,一张好脸、一副好身材、一个好身手,都不是什么值钱的资源。但是一个能理解和呈现一个角色的灵魂的大脑,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以后的“演员”,渐渐的将不会再穿上戏服面对着摄像机工作,而是和导演、技术工程师坐在监视器前工作。ta们的“颜值”根本不重要,安排ta来出演某个角色,将越来越多的是因为ta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为ta的心灵。
你现在二十岁的话,你有机会在你四十岁之前就看到这件事变成现实。
想想清楚——你为什么想要做一个演员,你做演员的本钱是什么?
如果这本钱是你对自己美貌的自信,以及对“做一切必要事情”的“心理准备”,劝你重新考虑。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0 1.0 协议 。